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ID:15755775

大小:27.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8-05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_第1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_第2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_第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_第4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2)鹧鸪天苏轼林断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

2、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要求:“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字”。分析:只有抓住景物幽淡闲远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解答: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要求:试析诗中融情入景的写法。分析: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

3、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解答: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问题: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2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分析:解答此诗必须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感情,寄托作者心态,它可分为两种。一是借物以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如虞世南

5、《蝉》,就是借蝉“垂绥”状和“流响”声、“清露”之高洁、“疏桐”之高挺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二是在物中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君国之忧、家国之愁、盛衰之感和兴亡之叹。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借“锋棱瘦骨”、“竹批双耳”、“风入四蹄”的胡马意象表现“万里可横行”的锐意进取精神,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托物言志在古典诗歌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同学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还应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作者情思的寄托物为切入点,体察作品中此时此地的情致,通过想象,对其作出正确的解读。解答:1、孤桐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2、抒发

6、了作者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中秋张养浩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要求:试析诗中烘托渲染的写法。分析:解答此诗必须了解烘托渲染的写法。烘托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意在用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现画的主题。诗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鉴中国水画的这一传统技法以用于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就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体。如苏轼的《惠崇〈春

7、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鸭戏”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二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如赵师秀的《约客》一诗,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如果发现采用了此类表现手法,就要通过对景物或周围环境的理解,去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或主题。解答: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

8、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