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

ID:15815377

大小:8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5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_第1页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_第2页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_第3页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_第4页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鞠氏高昌古国及藏传巫术资料冰绡居士发贴于加州阳光——引自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有关章节(一)吐鲁番盆地的地理位置随着公元初年各大帝国的建立,在罗马和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朱利亚一克劳狄(Julia—Claudieus)王朝,在中国是汉王朝,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是贵霜(Kusana)帝国,从而在欧亚大陆上呈现了一片相对的和平景象。这个时代非常有利于发展贸易交流,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出现了一片极其活跃繁华的景象。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确定了这些路线中的各站。在西方一侧,我们发现了奥古斯都(Auguste)时代的舆地学家斯特拉波(Stra

2、bon)的描述,或者是生活在公元2世纪时的一位亚历山大城的学者托勒密(Ptolemee)在其《舆地书》中的论述。从西方延伸来的道路经过伊朗之后,又要经过木鹿城(Merv)和大夏都城巴克特拉(Bactra),通过经由犍陀罗(Gandhara)那自印度出发的道路而汇合在一起。接着便是颇难翻越的帕米尔高原,越过此高原之后便是当地的重要喀什噶尔(疏勒)站,来自古康居(索格狄亚那,Sogdiane)和古大宛(费尔干纳,Ferghana)的道路都要通达此城,也就是说位于撒马尔罕(Samarkand)和拓枝城(塔什干,Tachkent)等城市周围的富

3、庶地区。被托勒密称为“石堡”的一站肯定位于疏勒之前不远,尽管其具体位置仍有争论[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即今中国-阿富汗交界处的塔什-库尔干,即“石堡”]。在此稍作歇息就可以使商队恢复体力,以面对穿越塔里木盆地时艰辛和困难。当时为旅行者们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紧紧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形成两个宽大的弓形包围圈。一条北路沿天山而行;另一条南路沿南山山麓而前进,首先经过昆仑山,然后再经过阿尔金山。这两条路线沿途的许多的绿州上都建有商队城。例如,在北路有龟兹和焉耆,在南路则是于阗。这两条交通大道在进入中国中原的门户——敦煌地区著名的玉门关之后

4、相汇合。由骆驼和骡子组成的沙漠商队驮着沉重的货物蹒跚地在草原中行进,在沙漠里懒散地伸展四肢,吃力地攀登终年积雪的山麓,涉水过河或从摇摇晃晃的木桥上渡过急湍的流水,在长达数世纪的光阴里,商队一直是从陆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主要纽带。但旅行如此之久,路途如此遥遥,以至于在这条大道的两端,即罗马(更可能是亚历山大城)和长安之间,就出现了许多居间经纪人,使这两极之间从未有过直接交往,它们二者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始终是含糊不清的,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这种局面一直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经受了许多政局变幻的考验。吐鲁番地区位于更靠北部的地方,并不直接属于

5、这种东西方之间贸易的范畴。但中国夭朝政府若想平定塔里木盆地就迫使她必须严密监视着天山以北和靠近准噶尔门户地区居民们的动向。当时[汉朝]的吐鲁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车师,于是便具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了,因为由乌孙、匈奴以及晚期的突厥人地区延伸而来的道路就是在这里相汇合的。汉文史料曾多次描述过通向西域诸邦的道路。在中国各断代史中都记载着关于这些地区的传记,但总是多少有点干瘪和枯燥。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利用中国进香朝圣和尚们的游记故事作以补充,他们从四世纪起,就不断赴西域求法。在公元初年,似乎仅仅存在过两条路。其中的一条路线位于非常靠南部的地方,

6、路经鄯善和于阗;另外一条路则经过罗布淖尔地区的楼兰,然后到达焉耆和龟兹。很快又形成了第三条路线,即“新路”。这条新路从敦煌出发,一直向北方和哈密挺进,穿越了吐鲁番盆地,在焉耆与通向龟兹的道路上相汇合。《汉书》中就曾描写过这一交通路线网。由于政局波动的作用,这条“新路”在数世纪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其它路线,南路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魏略》成书于公元239和265年之间,其中强调了这种新的局面:“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其后不远,作者在论述完南道与中道之后又说:“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

7、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中道。”[见沙畹:《(魏略·西戎传)笺注》,载《通报》,1905年,第528页]我们在唐代的史料中发现了对北路主要各站的精辟描述。沙畹特别将分散在两《唐书》中的有关段落进行了汇辑,复原了两条交通路线的走向。其一经天山以北,其二为南路,两条路线都是从高昌王国的都城出发的[沙畹:《西突厥史料》,第5页以下]。沙畹翻译的《唐书》中的文献指出了各水源点、客栈、山道、山口名称等等。斯坦因曾试图考证的正是这些,并试图沿着它们前进,确定它们的位置[《亚洲腹地考古记》第2卷第17章,第1节,第566页:《吐鲁番的地理位

8、置》]。另外,对于吐鲁番和玉门关之间的一段路程的走向,我们无法很确切地知道。通过玄奘的游记,大家知道了在630年间,于敦煌和哈密(伊吾)之间共存在有五处烽燧和一个小城堡,全部都建造在水源附近,为了避免在沙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