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ID:15910737

大小:30.6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6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_第1页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_第2页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_第3页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_第4页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本雅明在其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中详尽地论述了十七世纪的德国巴洛克悲悼剧。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内在理念与其形式不无关系,而巴洛克悲悼剧正是由其破碎的形式支撑起它的内容。具体来说,巴洛克悲悼剧里充斥着许多碎片化的废墟意象,表面上隐喻着死亡与毁灭的结局,但实际上,本雅明把“废墟”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对象,它代表存在整体意义上的崩塌,而以破碎的“寓言体”来将其表述,用“寓言”的方式来表达“废墟”的存在。因此,在巴洛克悲悼剧中出现的碎片状废墟的堆砌并不仅仅表示颓圮,这种存在正

2、是“寓言”的外在表征形式。也就是说,寓言的客体必须先被“毁灭”,成为“废墟”,它才能被表述,才能再次成活。在本雅明看来,客体不需要光辉的外在,也不需要完整的形状,它需要的是一个被掏空甚至被摧毁的对象,因为只有这样,客体才能被重新熔铸成为新的模样。正如本雅明所说的:“因为所要达到的主要印象与其说是纯粹的整体,毋宁说是显然被建构的性质,而这就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①本雅明反对纯粹的整体,而意在通过碎片的重构达到新的目的。本雅明巴洛克式的“废墟——寓言体”表现出的破碎、沉沦在很多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都可以看

3、到,比如波特莱尔、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的作品,他们“颓废”的书写可以看成是由碎片化的存在构成的寓言体。除此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也有许多的“废墟——寓言体”,如李商隐的《锦瑟》,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作家无不凭吊废墟、感叹废墟,并用寓言的外衣将他们包裹、重置,在寓言的国度表现出一种忧郁、颓唐的废墟美感。正如卡斯腾·哈里斯所说的:“废墟是对时间的记忆,是对被毁的城市的见证”,②“废墟的作用是它强化了观者的感受,即使是最好的典型也难逃时间的

4、侵蚀”。③在他看来,时间催化着事物向废墟的转变,而废墟的价值也恰恰是其彰显的历史性,它蕴涵着荒凉、孤立、忧伤之意,同时也具有美感。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就可归为巴洛克的“废墟——寓言体”。一、何为废墟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本雅明认为“废墟”是“存在”整体意义上的崩塌,他意在表现现代性对事物领域的冲击,是一种否定的破坏力量的结果。在《台北人》中,“废墟”之义并不局限于事物领域的崩坏,还着重在精神领域的解放。小说《台北人》的写作大背景集中在中华民国成立到政权转移至台湾后的十几年里,一方面,在中国大

5、陆,固有的政权被新政权推翻,原本辉煌的政治业绩伴随着倒塌的城墙而被一并扫入失败者的阵营,只能仓皇而逃,东渡台湾,在那片与上海南京的繁荣之地有着天壤之别的百废待兴的荒凉之地开始新的政治蓝图的构建,地缘的转移并不附带着原有的荣光,政治上的失败使台海西侧的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面对一个凋敝的现实世界,难免给人废墟之感。在这个意义上,“废墟”是一个较为实在的实体空间上的毁灭与失去。另一方面,“废墟”在精神领域也有所体现。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往往在改朝换代之际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思潮,如春秋战国末期和魏晋南北朝

6、时期。在精神领域里,废墟以历史中间物的形态出现,它是过渡时期观念意识的一种凝结,既隐喻着旧的意识形态的颓圮,又暗示着新意识确立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因此,废墟除了物质上的崩坏,同时还有精神解放之意。除此之外,“废墟”还是被迫迁往台北生活的大陆人对于台湾这片新土地身份认同弱的象征。政治逃难使个人与原乡活生生地割离,且面临着再也无法返乡的局面,这种分离如同洪水猛兽般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但是却又不是最致命的,最痛苦的莫过于有家不能回,且相隔的仅是一条“浅浅的海峡”。在这个意义上,“废墟”是横亘在人们心灵之上的无

7、助、失落,以及空虚的盼望。无论大环境如何改变,有些东西是无法真正改变的,它们随着躯体一起奔走。在心态上,他们久久不能割舍自己的原乡,时刻盼望着回归;在文化上,他们仍然沿袭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与其说是他们不适应台北这个新环境,倒不如说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不愿融入,飘洋过海的他们笃定自己只是一个过客,“身在台湾,心在大陆”,这种错位构筑了台北人飘零的心理状态。二、寓言的表达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指出,古典时期的象征艺术的形象背后所隐喻或明喻的形象符号能构成一个整体的象征系统,感知与符号所指涉的意涵不能够分

8、离。但十七世纪德国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则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时的艺术家脱离传统的美学,而转向“寓言”的表达方式。“寓言的表达”不注重形象与感知的整体性,而着重从整体的裂缝中出发,将原本形象背后的指涉意义瓦解成废墟,用碎片的形式创造新的意义。这种寓言的表达体现了十七世纪德国巴洛克悲悼剧的特性,那就是通过舞台上呈现出的大量碎片、尸体、死亡等废墟意象来表达对于世界不完整的破碎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寓言的表达。寓言的表达把整体断裂开来,在破碎的废墟世界里对当下世界进行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