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接触刚度(转)

ansys接触刚度(转)

ID:15978265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6

ansys接触刚度(转)_第1页
ansys接触刚度(转)_第2页
ansys接触刚度(转)_第3页
ansys接触刚度(转)_第4页
资源描述:

《ansys接触刚度(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ANSYS接触刚度(转)http://e.simwe.com/18284/viewspace-3158决定接触刚度    所有的接触问题都需要定义接触刚度,两个表面之间渗量的大小取决了接触刚度,过大的接触刚度可能会引起总刚矩阵的病态,而造成收敛困难,一般来谘,应该选取足够大的接触刚度以保证接触渗透小到可以接受,但同时又应该让接触刚度足够小以使不会引起总刚矩阵的病态问题而保证收敛性。   程序会根据变形体单元的材料特性来估计一个缺省的接触刚度值,你能够用实常数FKN来为接触刚度指定一个比例因子或指

2、定一个真正的值,比例因子一般在0.01和10之间,当避免过多的迭代次数时,应该尽量使渗透到达极小值。    为了取得一个较好的接触刚度值,又可需要一些经验,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过行。1、  开始时取一个较低的值,低估些值要比高估些值好因为由一个较低的接触刚度导致的渗透问题要比  过高的接触刚度导致的收敛性困难,要容易解决。2、  对前几个子步进行计算3、  检查渗透量和每一子步中的平衡迭代次数,如果总体收敛困难是由过大的渗透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平衡力和位移增量引起的),那么可能低估了FKN的值或者是

3、将FTOLN的值取得大小,如果总体的收敛困难是由于不平衡力和位移增量达到收敛值需要过多的迭代次数,而不是由于过大的渗透量,那么FKN的值可能被高估。4、  按需要调查FKN或FTOLN的值,重新分析。在有限元分析中,接触单元通常用来描述两物体相互接触或滑动的界面。近年来,ANSYS开发了一系列的接触单元。刚开始有节点对节点单元CONTAC12和CONTAC52,接着有节点对地单元CONTAC26,然后有节点对面单元CONTAC48和CONTAC49。最近几年,我们引入一类面对面接触单元CONTA

4、169和CONTA174,同时还有一种新的节点对节点单元CONTA178。  虽然接触单元的参数具有多样性,但我们在使用他们时可谨记重要的一点,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CONTA178的KEYOPT(2)=0或1外,所有的接触单元都有接触刚度。在现实中实际上相邻结构之间只是一种空隙,但在有限元分析中,这种空隙是一带有刚度的接触单元,这是因为通过刚度矩阵来实现接触算法的。一些接触单元要求使用者输入刚度值,同时另外的接触单元若没有输入则使用缺省值。分析工程师所面对的问题就是针对给定的条件确定一

5、个合理的刚度值。如果过高,问题将会不收敛,如果过低,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那么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刚度值?  我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必须试用不同的值直到找到正确的值。也就是刚开始我们应该使用一个较小的值,然后稳步的增加直到分析的结果不再有什么变化。那么对于我们这一特定分析的问题,这一点就是我们所想要的合适值。  我们可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平行放置两个悬臂梁,并有少许的交迭,下面的左边固支,上面的右边固支,当在上面梁的自由端施加一个向下位移时,梁变形弯曲并接触下面的梁,然后一

6、起向下运动。用SOLID45单元划分梁,用TARGE170和CONTA174面面接触单元来描述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把CONTA174单元的刚度从非常低变到非常高,从而来观察它对结果的影响和收敛的迭代次数。图2说明了下梁自由端的偏移随接触单元刚度的变化情况,当刚度增加时,偏移量接近一个常数值(我们可以假定它是一个"正确"的结果。)图3说明求解所需的迭代次数,当接触单元刚度增加时,求解所需的迭代次数也是增加的,并服从指数关系。如果刚度过高,问题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收敛。图4说明在上梁自由端接触单元的渗

7、透量,当刚度增加时,渗透量降低。从这些图可知,当接触单元的刚度为10e6时,可获得合理精确的结果。任何大于该值的刚度对下梁的偏移量没有什么影响,而求解所需的迭代数却显著的增加。对于这个题目,10e6的刚度是很适合的。但是,如果改变边界条件、网格密度、两梁之间的相对位置、材料特性或梁的几何形状,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接触刚度值将是不同的。比如,如果网格密度增加,则接触单元数将增加,每一个单元上的载荷将降低。如果接触单元数增加两倍,一个合适的接触单元刚度值应为原来的一半。由于每个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求

8、解之前并没有通用的方法来确定接触单元刚度的最佳值。我们不得不试算一个我们认为合适的值然后查看计算结果。一个有经验的分析工程师可能只查看一个计算结果来判定所取值的合适度,但对于大多数情况而言,最好用一个合理而不过度精确的刚度值进行第一次求解,然后用10倍于该值的刚度进行第二次求解,如果两者结果相差很小,而迭代数增加很多,那么我们则正好取得了曲线上的突变点,从而获得相当好的结果。接触单元刚度问题仅仅是一个例子,即对于分析工程师来说,总是置疑于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并要意识到数值仿真的局限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