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

ID:15986967

大小:6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7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_第1页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_第2页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_第3页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_第4页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11春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归篇复习提纲(2010春季学期)古代文学部分《楚辞·渔父》屈原一、知识识记: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语句出自《楚辞·渔父》。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语句出自《楚辞·渔父》。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语句出自《楚辞·渔父》。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语句出自《楚辞·渔父》。5、“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

2、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它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主要作者是屈原。他所作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奠定了该诗体的文学地位。6、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二、思考问题:1、掌握《渔父》一文的修辞特征及这

3、种修辞具有的艺术表达效果:参考要点:《渔父》采用了“设为问答”的方式,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文章中,屈原、渔父形象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屈原不随波逐流,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在言语往来中,他们各畅所志,把这两种人生选择明白清晰地呈露在读者面前。借助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屈原身处困厄时内心的挣扎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而这种“问答”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知识识记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

4、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2、《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要点: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作者并不知道歌者是谁,但却被这歌中的悲声所打动,引为知己,抒发知音难逢的感叹。寄托着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悲寂2、简析《西北有高楼》的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

5、。参考要点:此诗写听曲感心、知音难遇。诗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弦歌者之悲与听曲者的共鸣,反映了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此诗空中送情,弦歌者处于若隐若现之间,而听曲者的情感也真挚微妙,因而写得缥缈空灵。全诗风格朴素浑厚,但已用典,带有文人之作的特色。《秋兴八首·其一》杜甫一、知识识记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

6、的现实主义诗人,精于各种诗歌形式,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2、《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3、杜诗语言精美,韵律谨严。“沉郁顿挫”是他的基本风格。4、杜甫的七言律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不断创新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的“悲秋”含义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要点:这里的悲秋不是单纯的悲秋,还与作者一生的遭遇形

7、成了一个衬托,寄予了作者沉重悲壮的故国之思。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表现出作者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动荡不安的前途。诗人先通过惊天动地的肃杀秋景来渲染内心的勃郁不平之气,然后用“催”和“急”来振荡内心的极度不安。原因在第三联中给出“ 孤舟一系故园心”故园,指长安,心系国都。“一系”表明了杜甫的报国向往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怎一个悲字

8、了得。青玉案·元夕一、知识识记1.辛弃疾,字幼安,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