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doc

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doc

ID:16031517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07

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doc_第1页
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鲁迅作品看为父之道  【关键词】之道,父,看,作品,鲁迅,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家长基本秉承着“长者本位”观。家长们素来认为他们对幼者有一种“恩”的关系。但是有“授恩”,就有“报恩”。鲁迅讽刺道:“他们以为父对于自由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说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在“长者本位”观的驱使下,使得几千年来的父子关系变成了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对此,鲁迅在1919年10月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提出了“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观点,对“忠”“孝”思想的批驳并提出以“爱”代“恩”的思

2、想。同时鲁迅举例说“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是以为将要放债”而一味说‘恩’”。对“恩”观进行了否定,即是否定了长者对幼者索取“恩”债的权力,使得长幼关系趋于平等。唯有家庭的平等,儿童才会在未来追求社会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二、“父范”思想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之父”呢?鲁迅提出了“父范教育”的思想。要想培养优秀的孩童首先应该从自己着手,鲁迅对父母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爱己”。唯有先爱己,才能爱他人。父母还要具备完善的精神,“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了

3、过去的色彩,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兴趣,高尚的娱乐”。不能以自己精神上的缺陷来影响儿童,父母要给儿童以健全的体魄,保护他们的天性使之免受封建伦理的戕害。因为,唯有具备“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孩子们才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以自己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为幼者“服务”。这正是对“长者本位观”把幼者作为自己“幸福的材料”的颠覆。  三、尽力的教育  1.正确理解儿童独特心理  儿童的心理特征不同于成人,具备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呈现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思维状态。惟有深入的了解才

4、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一味蛮做只能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在百草园得到许多知识,观察了自然界中生命现象,到三味书屋询问知识得不到解答,“‘怪哉’是怎么回事?”教书先生不予解答与课本无关的问题,挫伤了孩子求知欲。《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责当年对弟弟粗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2.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是多样的,鲁迅曾说过:“2施以虎狼式的教育

5、,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的时候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唯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鲁迅竭力反对两种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除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牢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等他将来走上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

6、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书本和先生就会告诉你。”  3.完全的解放  鲁迅说:“孩子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要想实现儿童的解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前人的模范,因为那只是继承,而非超越。长者在这一过程中“须是指导者,

7、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因为是命令,所以无论对错,儿童意愿与否,都会被强制执行,这即抹杀了儿童行为的自主性。而“指导”和“协商”,则是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并且以儿童自身的意愿为主导,教育者只是起到点拔的作用而已。儿童对成人所提供的内容有选择的权利。在这一点上,解放与教育是为一体的。  四、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在今天的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鲁迅所极力批驳的种种现象:被父母百般“宠溺”而长成的“小霸主”;“望子成龙”而给孩子选择了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致使孩子为众多“强制的

8、兴趣”所禁锢,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缺乏实践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不够了解和理解,以强制者的身份取代了自己“指导者”地位所造成的。而鲁迅先生认为,理解儿童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尊重自然天性是确定其完整性格的基础,鼓励他们个性发展是提高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