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ID:16102153

大小:1.07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8-07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_第1页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_第2页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_第3页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_第4页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_第5页
资源描述: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者: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等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者: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也有人认为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大约为5%左右。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1.5:1到7:1。病因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

2、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Gilbert综合征:肝细胞摄取UCB障碍及UCB转化成CB障碍,血中UCB升高。以青年期(15~20岁)发病最多见,可因紧张、劳累、饮酒、感染、受凉、腹泻、便秘、饥饿、或合并其他疾病而加重或诱发。一般情况良好,多无明显症状黄疸加重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症状皮肤和巩膜轻中度黄染是唯一的体征血胆红素波动在1~3mg/dl,高或低于此值也常看到。轻型一般不超过5mg/dl,重型可超过5mg/dl。临床表现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

3、、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辅助检查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有饥饿试验(低热量饮食试验),苯巴比妥试验,烟酸激发试验,口服利福平试验,肝脏穿刺。肝脏穿刺普通病理染色均正常,UGT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有降低。为确诊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客观诊断指标。治疗治疗原则1.Gilbert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2.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有降低血胆红素的作用。用药原则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

4、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syndrome(CNS,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和Ⅱ型。Ⅰ型罕见,新生儿出生2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病理生理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编码区域不同部位的基

5、因突变,UGT1Al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crigler-najjar综合征根据UGT1A1的缺乏程度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肝内UGT1完全消失;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少但不消失。由于UGT1A1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从而造成胆红素结合功能障碍。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无特殊改变,仅可见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在伴有核黄疸的病人,可见到大脑的基底节神经核被非结合胆红素所深染。Crigler-Najjiar综合征:肝细胞不能将UCB转化成CB,血中UCB明显升高,可导致核黄疸的产生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缺乏(Ⅰ型)或不足(

6、Ⅱ型)病因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首先由Crigler等于1952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过高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经尚未发育成熟的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入脑脊液及脑实质内,引发胆红素脑病。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由Arias于1962年发现,故又称Arias综合征(AriasSyndrome)。一般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父母罕有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部分缺乏,致胆红素结合障碍,引起

7、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因仍可产生少量结合胆红素,故较少发生胆红素脑病。症状体征Ⅰ型罕见,由Crigler-Najjar于1952年首先报道。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1~4天即有显著黄疸,胆红素浓度可高达289~816μmol/L,90%为非结合胆红素;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2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胆红素,胆囊造影正常。Ⅱ型少见,但较Ⅰ型多见,于1962年发现。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病情较Ⅰ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亦正常

8、。黄疸程度较Ⅰ型稍低,血清胆红素波动于85~374μmol/L,胆红素脑病少见。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