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

ID:16131934

大小:9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_第1页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_第2页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_第3页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22鲁教版七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几周,听过我校初二年曾老师的校级公开课。今天恰逢周末,就尝试写一份评课稿,作为提高业务的一次训练吧。一、教材简析: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标题的意思是,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环境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罗布泊今非昔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要求真实,也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

2、料上下了一番功夫。全文的思路大体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二、教学设计点评:    曾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三维,能围绕知识、能力、德育三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罗布泊变化的原因,进而领悟生态破坏造成的恶果之严重性;教学难点确定为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以上这些都是恰当的,只是,再将“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3、,总结教训”也确定为教学难点,没有必要。因为教学重点已经提到了,而且这个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以为教学难点应该确定为“理解报告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因为学生首次接触到,而且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属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     教学方法恰当,表现在采用自主阅读与合作探讨相结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能促进他们的互动与合作,加上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努力强化视听效果。可以相信,当学生看到一张张今非昔比的罗布泊图片的时候,那种反差的体验感受必然强烈,对人为破坏自然的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之痛惜也油

4、然而生,这样,本课的教学目的便顺理成章地达到了。     新课的导语设计,能用文学韵味浓厚的概要语句,形象地呈现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语带悬念,能激发学生想探究罗布泊消逝根源的好奇心,很快集中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教学步骤设计合理,体现在教学全程以问题导读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一一串连起来,紧凑、醒目,其中辅以讲练结合,屏幕显示,内容丰富而清晰。不足之处是,教学顺序不恰当,比如深层探究的几个问题的先后安排不符合学生阅读思维训练的一般规律。合理的安排应该是:1、概括文意。2、探究成因。3、吸取教训。4、

5、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忧患意识。布置的作业留给学生一份想象的空间,较为新颖。三、教学过程点评: 开课的教学班算个好班,学生的智能和基础起点是比较高的,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为主。比如,哪些是学生容易明白的,哪些是不懂的。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点拨即可,或者都让学生来说,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学生不懂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包办代替,而应该用一两句话点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进入新一轮讨论、回答。我们历来反对那种平均用力的教学课堂,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本节课的优点是师生配

6、合默契,教师起主导作用,健康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课件制作精美丰富,学生浏览大屏幕后,能深刻感知罗布泊的沧桑巨变,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比如引导学生具体解读文本句段的时间不够,朗读太少,作者感情和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当然就不深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

7、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

8、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