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ID:16232085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8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_第1页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_第2页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_第3页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_第4页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李继凯,男,1957年生,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继凯教授为我校二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遴选为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同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成为陕西省“三秦人才”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近30年来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一、爱岗敬业,已在陕师大任教28年李继凯于1983年从苏北至西北求学,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28年,无论如何他都能坚持教师本色行当,从不放弃教学科研。从1995年起兼职行政,在努力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仍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工作。2012年8月回归教师岗

2、位其实只是变为“全职”。2013年为学术休假年,他也依然在校在职,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10年来,平均每年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都在420个以上(含课内课时、学生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指导、博士后合作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他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中,拼尽全力,长期熬夜,分秒必争,且能巧用时间,为葆有教师本色确实付出了很多。在长期坚守西部,奉献于教师教育的同时,能够和其他骨干教师一起团结奋斗,带领结构合理、实力不俗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团队,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文学院的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文学院的第一个国家重大课题、文学院的二篇《中国社会

3、科学》论文等,都来自本专业。由此本教研室连续被评为文学院先进教研室。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本专业、学科也拥有着很好的声誉。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承担着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就个人而言,他不仅为培养本科生奉献了力量,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方面,也取得了突出业绩。他由此获得了较多重要奖励,如1997年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直至近期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二、尽心尽职,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李继凯迄今任教本科20多班次

4、,主要担任基础课和选修课;也已经培养硕士生36人,博士生11人,在读博士、硕士16人。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他认真从事教学,授课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尤其是能够格外注意通过“实战”切实培养研究生,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合作撰写论文,并取得了突出业绩。如与周惠合作并发表了权威及核心论文,使之增强了信心和学术经验,该生博士学位论文最终获得了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曾以“岁岁桃李馨香,一世师恩难忘”之语深表谢意);如李徽昭,在读期间即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并有名家书评发表在《文艺报》上,此外还发表了6篇核心论文;又如李春燕,原来基础较差,但通过悉心引导和积极合作,在核心

5、刊物上发表了《新时期30年西安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管窥》,并被权威文摘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她曾在《中国研究生》上发表《老师,心中的灯塔》表示感谢);还如张雪艳、王继霞、刘宁、马琳等博士生,原来的学术基础也都不够坚实,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和艰苦努力,皆能顺利毕业并多已取得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他们如今皆是本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李继凯曾撰写相关文章并发表于《中国研究生》,初步总结了教学相长的经验。亦曾撰写《赠研究生》,云:积累见真功,兴趣能驱动;大胆可假设,缜密来求证;耐心查资料,创意在心中;贵在不松懈,成文当求精。对研究生即多有启示和激励作用。此外,他还指导博士后人员3名,在站期间均获

6、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并顺利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其中已经出站数年的刘方喜,现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理论室副主任、研究员,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很多高水平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年出站的李跃力则以很强的科研教学能力被选留校,现已升为副教授;在站的叶淑媛副教授已经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三、兼顾兼容,处理好各种相关工作李继凯作为高校教师,始终注意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保持科研竞争实力。并将自己几乎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转化及应用。这方面的实例很多。比如,他能够将研究文学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张爱玲等)的研

7、究成果贯穿到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再如,他将研究新文学心理内涵的系列成果,列为选修课,对文科基地班的同学及其指导的历届研究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等,也都转化为选修课的教材或参考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教学、科研都搞好不易,能够将教学、科研及管理这“高校三角”把握平衡且相当出色则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