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

ID:16320365

大小:415.5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9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_第1页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_第2页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_第3页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_第4页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析几何讲义(曲线方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第四节曲线与方程一、曲线与方程1.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2.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4)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y的方程式,并化简。(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注:求轨迹和

2、轨迹方程有什么不同?(求轨迹和轨迹方程的不同:后者只指方程(包括范围)),而前者包含方程及所求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二曲线方程的求法1、直接法: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例1 已知点,动点满足,则点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2、定义法:运用有关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例2 在中,上的两条中线长度之和为39,求的重心的轨迹方程.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注意: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3、转移代入法:此方法适用于动点随已知曲线上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问题.例3 已知△ABC的顶点,顶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求的重心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如果不易直接找

3、出动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可考虑借助中间变量(参数),把x,y联系起来.例4 已知线段,直线垂直平分于,在上取两点,使有向线段满足,求直线与的交点的轨迹方程.评析:参数法求轨迹方程,关键有两点:一是选参,容易表示出动点;二是消参,消参的途径灵活多变.5、待定系数法:当曲线的形状已知时,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例5、已知A,B,D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且,,,.(1)求点轨迹方程;(2)过作直线交以为焦点的椭圆于两点,线段的中点到轴的距离为,且直线与点的轨迹相切,求椭圆方程.【基础训练】1:已知两点给出下列曲线方程:①;②;③;④,在曲线上存在点P满足的所有曲线方

4、程是()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两条直线与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3.已知圆的方程为(x-1)2+y2=1,过原点O作圆的弦0A,则弦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2.当参数m随意变化时,则抛物线的顶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3.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小1,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4.求与两定点距离的比为1: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5.抛物线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动点C在抛物线上,求△ABC重心P的轨迹方程。【能力训练】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8.已知

5、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0),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求此双曲线方程。9.已知动点P到定点F(1,0)和直线x=3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点P的轨迹方程。10.过原点作直线l和抛物线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创新应用】11.一个圆形纸片,圆心为O,F为圆内一定点,M是圆周上一动点,把纸片折叠使M与F重合,然后抹平纸片,折痕为CD,设CD与OM交于P,则P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圆曲线与方程一、曲线与方程1.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

6、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注:如果只满足第(2)个条件,会出现什么情况?(若只满足“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则这个方程可能只是部分曲线的方程,而非整个曲线的方程,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20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解析几何2.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4)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y的方程式,并

7、化简。(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注:求轨迹和轨迹方程有什么不同?(求轨迹和轨迹方程的不同:后者只指方程(包括范围)),而前者包含方程及所求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二曲线方程的求法1、直接法: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例1 已知点,动点满足,则点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解析:由题知,,由,得,即,点轨迹为抛物线.故选D.2、定义法:运用有关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