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四书中庸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

ID:16516198

大小:524.00 KB

页数:151页

时间:2018-08-13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_第1页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_第2页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_第3页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_第4页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怀瑾讲四书中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庸--第一辑21226中庸--第二辑24327431中庸--第三辑37542647749中庸--第四辑538559591066中庸--第五辑681170中庸--第六辑83中庸--第七辑99121011310214103151041610517107中庸--第八辑1131811619122中庸--第九辑1292013121135221372214123143中庸--第十辑145中庸--第一辑1《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心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

2、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在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八九百年、千多年,千百年来,我们思想的范围,都笼罩在《四书》里头;在《四书》里头还算好,很遗憾!都笼罩在朱子思想的《四书》里头。这是个学术上一个大问题,即功即过,很难讲!我们现在看理学家的孔孟之道——《中庸》,这是朱子捧他的老师:“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四句话是朱熹写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这些个都要背的。假设退回去一百年想考功名,这些是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不然出个题目就考不取了。子——在古代是尊称,等于

3、现在讲“先生”、“老师”、“老前辈”。子,尊称,程子——两兄弟:程颐、程颢。朱熹朱先生他是私淑程子,继承程子之学,他所以讲这是他老师程子说的。那么《大学》也是经过程子、朱熹他们整理的。现在提到“中庸”,先解释什么叫中庸。他(朱熹)说程子说,不偏叫做中,“不易之谓庸”,不能变动的叫做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下两句话(先)不管。那么我们年轻读的时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等于宗教里头背教条、条文,反正圣人说的,怎么都是对,你不能随便加一个批评。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那统统推翻了;后来那些当年搞

4、“五·四”运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又把它拿了起来。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读了,当然背得来,很崇拜,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第一,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合逻辑,没得哲学!要照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中”,“中”是假定的。比如说一个东西,这是两头,那么哪里是中?这里是中?这只是相对的说法——中是对着两边讲的。譬如说,你在我的前面,这个是中间,假定的呀!说这样你是在我的前面;相反地站,你是在我的前面。一个东西没有真正一个中,中是人为的假定。这个宇宙是个圆形,中心只是个假定。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天下没有个不偏的,说一个“中”

5、,中已经落在偏了。你说这两边是偏的,我这里的是中;你定了这个中,对这两边讲,中已经变成偏了。所以“不偏之谓中”,文学很对,讲逻辑有问题。“不易之谓庸”。“易”者变动,不能变动叫做“庸”。(那么)天下没有个不变动的东西啊!即使根据儒家的思想,孔子在《易经》上讲(过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啊!“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啊!怎么有个不易呢?应该说“万变之谓庸”,才能用啊!不变怎么用啊?我们洗个脸,一万年都不洗,那就不“用”了,那就可以不变。如果要说“中庸”啊,今天洗了脸,明天再不要洗,从此不要洗,那行吗?所以每句话都成了问题。

6、从前年轻时候读啊,老辈子人说这是圣人之言,不准怀疑——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接受老师也是圣人,我也只好接受啦!圣人接受圣人的,没有话讲,哈!所以如果真正要拿智慧之学来想一下,问题出来了。他说,“中者天下之正道”,这还通,可以打圈圈,对的;“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可以,可以承认你,这两句话不必(质疑)。再下面两句话要有问题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没有问题,也对。“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他说子思怕孔门孔子的学问、真正的中心将来变了,也等于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说法,“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传一个禅宗。像他(朱熹)完全套这个观

7、念来,(说)孔子的心法在“中庸”上,所以子思怕他祖父孔子的学问、这个学问中心将来变了,“故笔之于书”,所以写下来。“以授孟子”——错了!孟子没有跟过子思学。孟子见子思的时候,大概还很小啊,(相当于)小学一两年级呀。子思倒是对家里人讲过,你不要(小)看他哦!子思看到他(孟子)很恭敬。他的家人说:哎哟,你看这个孩子,“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人,你还那么恭敬?子思说,你们错了!他将来会有成就的。可见子思有神通,哈!那么事实上,后世都晓得,孟子没有从过子思,没有亲自跟过子思学。考据出来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那么另一个记

8、载,孟子小的时候见过子思,实有之;后来以子思的思想为师,是可能的。那么子程子、程子说,这篇《中庸》是子思恐怕孔子心法失传了,所以特别写了这篇文章传给孟子的。虽然我们不注重考据,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前辈的学问需要尊重,但有时候错误也有。学问太多了,有时候天下的书没看到过的也多得很,(也是)有的。那么下面他就讲:“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换句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