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

ID:16546581

大小:45.85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8-22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_第1页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_第2页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_第3页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_第4页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编大学生书香征文3篇作为上个世纪史学大家,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奠基人的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中立足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主张超越国家、地区的限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去探寻农耕世界与游牧文明产生、发展、互相影响以及对于世界历史形成的促进作用等重大问题。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其一,引言部分谈及对历史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先生主要是从哲学观点的变化,史料的发现,历史本身在蕴含的时间因素的力量,以及观察历史广度的变化等方面来向读者阐述突破旧局限、扩大视野的必要性。其二,勾勒了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形成与并立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了

2、南耕北牧、南穷北富的基本观点。其三,讲述了从古代世界至13、14世纪期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也指出,相比于相对闭塞、内部矛盾较多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做具有的机动能力在这一冲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四,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对于我们以往对于这三次冲击的认识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对于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读罢全文,我对于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感觉用两个字就能够概括:高深。但这里所指的高深一词的涵义并不取这个词语本意的艰深、晦涩之意,而是分开解之。所谓“高”,是指先生立意之高,在这篇对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分析的文

3、章中,通篇都能感觉到吴于廑先生是以一种俯瞰的方式在统揽全局。正如先生一直强调的“要突破旧的局限,扩大视野,以求达到对世界历史的新的再认识。”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界限时,吴于廑先生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边界对于古代国家,是一个沿其领域而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而非线的概念。就在这个面里,发生和发展着两个世界间的各种交往和矛盾。”先生这一段关于古代国家边界问题的描述,超越了一般历史叙述中的格局,打一个不算太恰当的比方:大多数关于国家边界的观点的阐发似乎都是站在地面上进行的,如我

4、们所熟知的长城的建造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袭扰等,而吴于廑先生则是从平面上升至了空间,把具体的以农耕为主国家与游牧民族部落之间的冲突、对立用几何上的线和面的方式来形容。不得不佩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描述之精到、巧妙。无独有偶,吴于廑先生对于史学界给予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的评价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种民族的、种族的、植根于农耕世界文明的偏见,往往使关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几次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在先生的分析当中,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文字,在记载历史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主观排他性,而分析这些历史的学者又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农

5、耕世界,在这一客观条件下,人们对于游牧世界难以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认识的色彩。因此先生呼吁破除这一种偏见,去客观、真实地认识这几次冲击的历史意义。在我看来,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当中最立意最高之处在于:中国作为典型的农本经济大国,吴于廑先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农耕文明特性的影响,而先生能够主动跳出这一桎梏,并且呼吁学者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客观的看待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必须承认这体现了史学大家的大气,是学之集大成者才有的高度。所谓“深”,则是指先生对历史现象认识之深刻、透彻。正如先生自己在文末所言:“通观必须以对一个一个关键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通观

6、就会流于模糊,不清不楚,就不会是一种比较透彻的、在大小轻重之间能够取舍得当的通观。”这正是考验治史者功力的又一处槛。经过了对于具体问题的详细考察、研究,对于关键细节的正确把握,才能使自己的俯瞰不至于失去落脚点,不至于虚无和飘渺,对于大历史的走向和架构也才有正确把握的底气。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及农耕世界经济特性时,吴于廑先生认为农耕世界的经济是以农为本的经济,尽管也不乏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的存在和发展,但深究还是闭塞的,农本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并不能掩饰其自给自足的本质。但接着,先生又分析到这种相对闭塞的经济带来的后果就是相对稳定。相比于游牧世界的流动性而

7、言,这种农耕社会的定居生产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农耕世界较快的诞生了文明,也较早的出现了社会分化。从而凝练出了“南农北牧,南穷北富”的总结。这一认识的确是精准深刻的。他也同时指出这一现象也并非绝对,阿拉伯的游牧民族部落和中亚一带的农耕民族都为特例。就我看到的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表的一些文章,有一些学者的确会进入一种误区:片面的放大了所研究的时代,例如研究宋史的一些学者就会过分强调宋的经济之繁荣,用当今经济学的一些模型和概念来辅之以客观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尽管限于学力,我并不能说这样的探索就是错误的。但是我认为其偏颇之处在于忽视了中国农本社

8、会这一基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