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ID:1681097

大小:3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1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2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3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4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中国经济论文题目: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通过对通商口岸和通商口岸化的考察,准确地把握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沉的程度,可以准确地把握中国畸形城市外壳内部潜生的现代化种粒如何冲破重压,逐步发育成长。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是具有特定的内涵的。一般地说,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这是因

2、为,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大都是通过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关条款的规定开辟的。但到清末,租借地,自开口岸的出现使通商口岸和条约口岸的概念逐渐有了新的发展。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这一类虽说亦属标准条约口岸,但大多数不沿海、沿江、沿河。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

3、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①a]  当然,另一些论著并不认为这些所谓“访问口岸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条约口岸性质,他们仅仅承认这些口岸具有变相条约口岸的性质,”[②a]而另外一些论著,则根本不承认其所具有的条约口岸性质,[③a]之所以造成以上认识差异,大概主要是各家对条约口岸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后两种观点将条约口岸的标准严格限制在条约明确规定的与南京条约诸条约所开列的通商口岸权利相等的口岸,而前一种观点则把条约规定的各类口岸都划入条约口岸之列。尽管在认识上有差异,各家对各类口岸的基本特

4、征还是不易发生争论的,因为这些口岸基本特征都早已为条约明确规定。  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辟,各口岸间的交通,通讯等联系逐步完善,处于腹地的广大地区开始为它们所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口岸体系。  通商口岸的开辟与通商口岸体系的形成,是近代中国开放的主要形式,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基地。对此,西方的外交官,商人们早就有所认识。如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MarkhonJohn)在给英语驻上海汉文正史威妥玛(Wade,SirThomasFrancis)的函中就指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

5、千百万居民。”[④a]但马安只是指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事物的另一方面,即帝国主义入侵导致中国丧失国家独立,广大农村破产,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的差距越益加大等等问题,他却丝毫不予提及。  西方学者对通商口岸及其体系的探讨,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都没有停止过,但他们大多限于对通商口岸的内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素材进行整理。美国人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是第一个对通商口岸进行严肃的理论研究的学者。他的名著《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于1953年出版后,立即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从而确立了他之

6、为中国学家的地位。费正清在该书中通过对五口的开放和开放五口的外侨社团、海关、贸易等有关要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把中国社会变化的第一推动力归之于西方的冲击。他认为通商口岸是一个中外混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西方的法律、金融、工业形式以及个人主义都被微妙地改变了。费正清同时还认为: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但此时的西方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也调整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与中国的条件相适应。[⑤a]  针对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以及后来的传统——近代化

7、模式,西方学者越来越不满意其对外部冲击力的过份强调,他们逐步发展出一种中国中心观的思路,强调中国内部各种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而较少强调外部冲击,较少强调通商口岸的作用。中国中心观从中国内部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⑥a]这对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外力论是一个补救,但中国中心观却由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致完全忽视了外力的冲击作用。这正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一文中指出的:“中国中心观过于看轻外部世界的作用,对外部势力深入到中国社会内部结构里面发生的毒害影响估计不足。”[①b]而且,这派论点也没有把通商口岸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对

8、象进行专门研究。在这一方面作出重要学术贡献的应推美国学者施坚雅(G.WilliamSkinner)、墨菲(RhoadsMurphey)和威廉·罗(WilliamT.Rowe)几位。在施坚雅等的主持下,从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