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

ID:16846561

大小:27.8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5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_第1页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_第2页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_第3页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_第4页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调研检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3月调研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只交答卷(或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1.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提高平民

2、地位B.保护贵族权益C.调和社会矛盾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2.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都有利解决社会矛盾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B.政治制度C.企业管理制度D.教育制度4.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

3、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A.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66.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

4、“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C.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7.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材料结论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戊

5、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C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B.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C.康梁认为变法

6、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0.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A.颁布“解负令”B.设立“四百人会议”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1.有历史学家认为:“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家。”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最有可能是6A.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改良教会B.路德挑战教皇,建立新教C.路德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D.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12.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

7、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是维新变法的继续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与现代化进程相悖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13、14、15题各15分,16题7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

8、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