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

ID:16970636

大小:35.14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8-26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_第1页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_第2页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_第3页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_第4页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经验分享理论依据篇我的申论思想主要是“量化分析”,也就是通过分解申论考试活动中的因素,然后分别分析其中因素的特点、性质得出解答思路。这一篇大家想看就看吧!就公务员考试的组成部分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出题者、考试者、阅卷者。贯穿三者的桥梁是“试卷”。也就是说出题者通过设计试卷来考察考试者的能力,考试者通过作答试卷来体现自己的能力,而阅卷者通过试卷的打分来反应考试者的能力,那么在这围绕“试卷”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中必然有一套可供量化的指标,因为只有量化的指标才能统一出题者内部的思想(出题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只有量化的指标才能将出题者的思想贯穿到试卷中去,体现在试卷答案中

2、,才能为阅卷者所理解、接受,只有量化的指标才能统一“出题者、考试者、阅卷者”。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没有这套量化的指标,那么出题者内部就无法在共识之下讨论题目如何出;如果说出题者的考察目标、考察思路不能通过清晰、明朗、简单的形式反映到阅卷者身上去,那么,阅卷者就无法阅卷,也无从打分。那么这套量化指标究竟包括什么?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

3、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肯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核心观点,贯穿在材料间和小题与小题之间,二是关键词,体现在小题当中,三是结构形式,也就是答案由哪几部分组成,由什么样形式体现出来。其中,核心观点最隐蔽,不直接表现,但是对申论提纲挈领;关键词较明朗,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出来;结构形式最直白,在题干中直接体现。这些我会在下面详细讲解。错误总结篇    以下是我自身练习出现的,以及我平时给考友点评发现的问题。第一,不审题。这个错误普遍存在,大作文和

4、小题都有反映。举例,2011年省部级,题二,要求,“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这里面很清晰的说明了,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但是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人只概括不归纳,也就是说,只是罗列各个河流的情况,但是没有对这三条河进行共性的归纳。再举例,2010年918,联考,大作文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什么叫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大家自己看看,写的是议论文么?有很清晰的论点么?有论据和论证么?还举例,12年421第三题,要求“写一份宣传稿

5、”和11年917第一题,要求“归纳出一份情况汇报提纲”。还显然,第一个是要写宣传稿,要有格式的,第二个写提纲,不用有格式的。有多少人注意了?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

6、oans大家一定注意审题,还体现在题目限定给定资料的范围,有的只是说根据给定资料,那就是说所有材料,有的限定给定资料x-x,那就是说超过这个范围的就不予考虑。还有,提干要求例如,“分条列述”、“有针对性”等等,有不少人的答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的东西一团乱麻,要求“准确”、“问题明确”的,有的人写的含糊不清,或者根本就没有明确问题。第二,脱离材料。尤为突出。在小题上的体现是,一是无中生有,找出一些材料没有问题或者对策,这个还好,写的多比写的少要好,但是,字数是有限制的,不想干的写太多了,想干的不就相应写少了么?;二是拍着脑门想问题,主要是对策方面,很多人面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瞬间变成“制度

7、设计大师”、“机制完善大师”、“立法大师”、“想当然大师”。举例说明,917中第三题,要求对“大学学术浮躁”问题提对策,其中有一条是反映评价老师的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这一标准,就有人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的评价标准,大家想一想,你在大学任教过?你是专家、学者、教授?你是制度机制设计大师?这么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你一个刚出校门没几年的学生来提出很清晰的解决方案,不觉的可笑么?你觉得出题者会拿这种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