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

ID:17388009

大小:34.1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3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_第1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_第2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_第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_第4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卷)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经文第四行。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句,意思还没有尽,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接着再做一点补充。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

2、当中,哪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象我们讲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

3、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象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  《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哪里?世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设计。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没有。如果佛也像世间人用种种方法来设计,想个什么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就不能叫做圣人。

4、他这一套东西从哪里来的?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么权巧方法在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语」,事实是什么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  菩萨成佛,什么叫成佛?就事相上来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

5、,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着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从前心被障碍住,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除之后,这个心明了,心恢复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识,叫它做心。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  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么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么相,不是自

6、己想现什么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么相,那就变成造作,又落在意识里头。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后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现成佛,这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这是权,这个不是实。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他不是真的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菩萨也示

7、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  「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

8、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热烈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为髻中妙宝。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