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

ID:17694804

大小:3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摘 要]: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课程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实施创新、课程评价创新和课程管理创新等几方面。而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其角色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表现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开放型的教师等。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与传统教师的角色地位作为对比,阐述在基

2、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转化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中国对教师角色很早就提出过。古人曰:师者,传道解惑也。《辞海》中解释到:“教师就是对知识的传授。”这就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导致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教育被赋予新

3、的内涵和使命。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的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已经不够,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化。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几方面。(一)  课程目标观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长

4、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传承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产品”,而不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人”。有鉴于此,新课程加强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识、学科、能力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

5、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二)  课程内容观创新。作为达成课程目标之载体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都是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和教案,还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这样,一方面束缚了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只能充当“教书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锁了学

6、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之消极被动接受。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鲜明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使新课程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  课程结构观创新。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非常单一,即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

7、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压抑其课程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个性活力。为了纠正课程结构上这种普遍的单一性和狭隘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其具体内容是:1、均衡性。是指课程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在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局限性的同时,解决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的轻重缓急,引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2、综合

8、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此彻底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3、选择性。它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