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ID:17695579

大小:21.9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04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_第1页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_第2页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_第3页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_第4页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苏轼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1、《七绝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

2、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3、。(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

4、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

5、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

6、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

7、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