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

ID:1808579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_第1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_第2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_第3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_第4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农林学类论文题目:浅谈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论文关键词大豆;黑河44号;合理施肥;种植方式;病虫草害防治  论文摘要介绍了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主要包括轮作与地块耕作制度、合理施肥、种植方式、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原代号:黑交01-1778,审定编号:黑审豆200701,审定时间:2007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育成。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cm左右

2、,无分枝,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长形,成熟时呈灰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39.31%,脂肪含量21.09%。接种鉴定中抗或感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期92d左右,需要≥10℃活动积温1750℃左右。适应区域为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891.9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0.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962.1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0.6%。近年来在东北地区表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1轮作与耕作制度    采取麦—豆或玉—豆的轮作制,尽

3、量避免重茬。采用根茬底土混层犁进行土壤秸秆还田,建立以底土培肥为主的耕作体系统。播种前将氟乐灵(防阔叶杂草)1.5~2.5kg/hm2对水400~600kg和灭草猛混赛克律1.5kg/hm2+水400~600kg施入土壤中深耕,以防除杂草。伏秋垄底超深耕45cm,3~4年深耕1次,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活化底土层,形成鼠洞层,消除板结层,建立上松中实下虚、左右虚实相间海绵层。    2合理施肥    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据资料介绍,每生产100kg大豆籽实,需要氮5.3~10.1kg,磷1.0~3.6kg,钾1.3~9.8kg,同时还需要微量元素钙、镁、硫、硼、锰、铜等。尤

4、其是大豆原种,如果所需要的养分不能满足,大豆幼苗生育不正常,植株矮小、籽实不饱且产量低,影响原种产量。秋季开始对扩繁基地所有地块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在秋翻地前施入地表,然后翻到20cm深的土层。播种同时,深施磷酸二铵66kg/hm2,或磷素含量相当的大豆专用肥,混拌磷素活化剂15kg/hm2、生产钾肥15kg/hm2,杨复成活力素颗粒肥15kg/hm2,深施到种下4~5cm。在施入底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种肥磷酸二铵150kg/hm2,然后起垄。  3种植方式    主要采取2种方式:一是大豆垄三栽培,在垄上实行双条精量播种,垄体分层深施肥。种植密度为22~25万株/hm2;二是大豆窄行密植

5、栽培,实施97.5cm大豆4行或130cm宽台上播种6行,种植密度35~45万株/hm2。各种种植方式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10~15日。起垄镇压后播深3~5cm。采用圆盘开沟穴播器机械播种,实行130cm垄上3行穴播,垄上行距40cm,穴距23cm,每穴3~4株。控制播深,覆土镇压后,种子埋深2~3cm。大豆拱土露头时,垄沟原层深耕35cm,3~4年进行1次。大豆真叶至第1片复叶期,用小拖牵引旋转锄,6档作业,破除苗带板结土壤,活土晒根,增加根瘤生长量。间隔3d,作业2遍,除草80%~90%。最后一遍中耕,加大分土板角度,将土推到苗根,培埋根茎4~5cm,诱发不定根,增加大豆植株养分和水分

6、的供应量。    4灌溉    大豆对水分非常敏感,尤其在大豆开花至结荚期干旱,易造成落花落荚,降低原种产量。本着既要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又要节约用水的原则,灌溉应根据降雨、土壤墒情和大豆生育情况决定,生育的适宜土壤湿度为:幼苗期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分枝期为65%~70%,开花结荚期为70%~80%,鼓粒期为70%~80%。    5病虫草害防治    由于采用抗性品种、合理轮作以及翻、松、耙结合的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对于蚜虫发生的年份,采用苦参碱(0.36水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根腐病等地下病害选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

7、818生防菌剂和农垦研制的大豆根菌拌种进行防治。除草采用人工除草和机械中耕除草相结合。一般在大豆真叶期至第1叶片前,进行2次人工除草,始花期进行第3次人工除草,秋后再拿1次大草。大豆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第1次机械趟深15cm,第2次在分枝期前,机械趟深10~12cm,第3次在封垄前,机械趟深10cm,培土深度以达到子叶处为宜。    6适时收获    于叶片全部落净、籽粒归圆时进行收获。收获要求割茬低,不留底荚。人工收割损失率小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