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

ID:18175565

大小:519.31 KB

页数:204页

时间:2018-09-15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_第1页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_第2页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_第3页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_第4页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秋左传旧疏考证.[清]刘文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緒論春秋之時,世衰政息,禮義隳壞,君臣失其道,上下亡其分,以致義利莫辨,真偽不明。孔子生此亂世,有感於斯,欲求仕救弊,終莫見用,故懷志著述,因魯史,作春秋,以是非褒貶之義,期撥亂反正,使亂臣賊子懼。學者相傳《春秋》文約而旨遠,故有三《傳》之作,其中《左氏》以敘事見長,《公》、《穀》二傳則析文以見義,而《左氏》所遺問題獨多。蓋據史遷之言,邱明懼孔子弟子人人異端,使《春秋》大義不傳,故著《左傳》以解經。漢時解經授傳,章句訓詁而已,至劉歆始創通大義,續有鄭眾、鄭興、賈逵、馬融、許慎、潁容、鄭玄、服虔諸家,追比前儒以說解,晉時杜預始合經傳以解之,六朝諸儒承此端緒,

2、著疏以明注,唐時有《春秋左傳正義》以杜注為本,襲取六朝舊疏為說,至此,《左氏》定於一尊,其它注疏則世所不傳。清代經學復興,學者有感於杜注孔疏之弊,乃力挽其失,或補漏缺遺、或勘正失誤,欲使《春秋左傳》稍復漢時原貌,企《左氏》之義復見於世。而劉氏文淇以總括之勢,盡得《左氏》之說以辨證,成《春秋左氏傳舊疏考證》一書,為1清代《左傳》學總結之作。本論文之內容,分五章論述。第一章「緒論」,分四節加以說明之: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第二節為「以往研究之檢討」,第三節為「劉氏生平及著述概要」,第四節為「清代《左傳》學概觀。23第二章「《舊注疏證》與《舊疏考正》

3、」,旨在探討討劉氏的二部重要著作,其中《舊注疏證》為劉氏一門四代的心血結晶,而《舊疏考正》則為劉氏第一代文淇所獨立完成之作。蓋以二書有密切相關,故加以申論;第一節為「《左傳舊疏考正》與《正義》」,第二節為「舊注疏證與舊注」,第三節為《舊注疏證》之引書」,以後代學者頗稱頌《舊注疏證》一書廣徵博引,取材豐富,故略論《舊1郭丹《左傳漫談》認為:清後期《公羊》學復興,《左傳》學趨於沒落;至民國初年,又有疑古學派對《左傳》之真偽,大加討伐;而現今學者於《左傳》主要在於對劉歆偽作的問題,此種立論目地,已不在學術的研究。依此一觀點而言,則乾嘉以後,《左傳》學沒落,此後未有影響

4、重大之《左傳》注疏之著作產生,故自清初以來《左傳》學注疏之著作,以劉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為集大成之作,亦可稱為清代《左傳》學總結之作。頁326。2即《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後文或用全稱《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或用簡稱《舊注疏證》。3即劉文淇之著作《左傳舊疏考正》,後文或簡稱《舊疏考正》。1注疏證》引書之例。第三章「《舊注疏證》引注解疏之形義考察(上)」,旨在討論劉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引注解疏之形義。本章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左氏》之義及周禮質文之義概說」;第二節為「《左氏》之義證述」;第三節為「周禮質文之義證述」。此題「引注解疏之形義考察」,乃指《舊

5、注疏證》之引注證疏,專明《春秋左傳》之文、事,以解《左氏》經傳之義而言。本論文即以明「《左氏》經傳之45義」為本,而以周禮質文、漢儒注說與杜預注為體,下以諸儒之說為註腳。在此一架構下,注疏《左氏》經傳。劉氏所謂明「《左氏》經傳之義」者,乃以「孔子修《春秋》,左丘明著《左傳》以承其大義」為前提;而釋《春秋》必以周禮明之,即解《左氏》經傳不當背禮而行。此與第四章證述漢魏諸儒之注說及杜預《注》之解《春秋左傳》者,此皆為明「《左氏》經傳」之體,其用均在闡明《左氏》經傳之義,故先儒注說及杜注有違《經》《傳》之義者,亦本「《左氏》經傳之義」以駁正之。《舊注疏證》廣徵博引《左

6、氏》經傳相關之義,薈萃清儒之說有可采者,末下以己見為之疏通證明,其目的亦皆在此。第四章為「《舊注疏證》引注解疏之形義考察(下)」,此章接續第三章之主題,主要在說明《舊注疏證》徵引證述《左氏》經傳為義旨,依《舊注疏證》之內容,論述其據,證其《舊注疏證》所論注疏之形、義是否一致;此部分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漢魏先儒注說與杜《注》之關係」;第二節為「《舊注疏證》徵引漢魏先儒注說之證述」;第三節為「杜《注》襲取漢魏先儒注說之證述」。第五章為結論。依本論文之形式、內容所證述之結果,呈現《舊注疏證》之優缺點,並回應前人對《舊注疏證》之檢討,及研究《舊注疏證》一書之啟示,作為本

7、論文之總結。4此「本」指基本、根本之義,即以明《左氏》經傳之義為根本。5此「體」指題材之義,即以《舊注疏證》中所述:周禮質文、漢魏先儒、杜預注說等為本論文論述證明之題材。2第一節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一、研究的動機、目的拙自幼以來,即對史書有莫大興致,學識未開之前,所得僅其史事之趣,兼或得其借古鑑今之義,及長,稍增學識,益覺國學之博大精深,非僅在史事,然思國學之基礎在經史,欲略窺經學之堂奧,則以清儒為經學著作為首選,期能窺其門徑,為學識扎下深厚的根基。李師時銘勸以清儒之兩部著作,多有探索之空間,即陳奐《詩毛氏傳疏》及儀徵劉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二書,思及

8、自身學力淺薄,特於小學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