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

ID:18259257

大小:30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6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_第1页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_第2页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_第3页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_第4页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江苏省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年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班级:姓名: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学术融合是政治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战国前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势如冰炭,两不相容。儒家政治着眼于管理“人”,主张通过“仁义”诱导的途径,塑造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自家的政治理想。法家政治着眼于完善“物”,即富国强兵,主张通过“刑法”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从而达到自家的政治目的。然而,诸子百家在长期辩难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到战国后期出现学术融合的趋势。——马执斌《“焚书坑儒”辨》材料二:第一个肩负起学术融合使命的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儒家巨

2、子荀况。学术界公认荀子的学说兼采了诸子的精华。郭沫若先生称荀子开创了儒学为“百家总汇”的先河。特别要指出的是,荀子纳“法”入“儒”,以“儒”统“法”,提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为建设新兴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马执斌《“焚书坑儒”辨》请回答:(1)材料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请说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1分)(3)根据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后世统治者如何纳“法”入“儒”,以“儒”统“法”的?(2分)(4)根据材料说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

3、1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政要》材料二:“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中国通史》材料三:1771年,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摆下盛宴,招待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的部落首领渥巴锡,并举行一系列游园活动。万树园内鼓乐喧天,歌舞欢腾,洋溢着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朕”是指谁?他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8(2)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4、说出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2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清朝哪一历史史实,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1分)(4)中国古代民族史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1分)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汉书》裁:“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以后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材料二:松赞干布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

5、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材料三:左宗棠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毅然开始军事行动,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1)为什么说“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是“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2分)(2)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谁?有何影响?(2分)(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历史结论?(2分)4.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

6、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8——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文化观》请回答:(1)材料二中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2)材料三中,宋代“重自由表达”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7、?(1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1分)5.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古今中外的地图:8请回答:(1)请仔细观察图一,地方上的这一制度历史上叫什么?它是哪一个时期的地方制度?(2分)(2)请仔细观察图二、图三说说秦和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的制度叫什么?(2分)(3)请仔细观察图四的美国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在地方上又推行的是什么制度?(1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不同时期的中外统治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地方制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1分)6.阅读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

8、失我焉支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