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ID:18269793

大小:119.6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6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_第1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_第2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_第3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_第4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作业题目:车路协同环境下BRT区间车速引导模型学号:1334543姓名:沈杰2013年12月27日一、研究背景l现实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密度以及私家车数急剧增长,使得城市客运量的骤增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载运能力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城市交拥通挤日趋严重。拥堵和误点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要困扰,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力优先发展人均占用时空资源最小的公共交通,已被社会各界认为是缓解我国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政

2、策,然而,公交车辆到站不准时、等车时间长、进站秩序混乱、交叉口延误大等问题已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公交的吸引力,降低了公交资源利用率和公交使用者的出行效率,致使公交出行者对城市公交系统满意度低。逐步拥堵的城市交通,逐步缩减的人均交通资源以及逐步恶化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使得市民迫切需要一种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解决方式,BRT应运而生。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的公交优先战略首先体现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上,而具有大运量,快速度等优点的轨道交通却由于建设周期时间长并且建设成本大,只能在少数特大城市推广。与地铁和轻轨相比,BRT具有单位距

3、离内的造价最低,或者说单位运量下的造价最低的特点在近年来已引起各大城市的广泛重视,建立BRT快速公交系统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首选的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表1.1BRT系统,轻轨以及地铁的多方面比较交通方式BRT系统轻轨地铁平均每公里造价(亿元人民币/千米)0.5~0.71.5~25~6平均车速(千米/时)20~3030~4030~40旅客运输量(万人/时)1~21~23~4立项到开工时间(年)12~33~5立项到完工时间(年)1~23~45~6系统的灵活性高低低最低城市人口(万人)75100200BRT是一种

4、大运量,高速度的交通方式,通常也被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运用现代化的公交技术,通过开辟BRT专用道路,建造新式BRT车站,使用改良车辆和创新的乘客管理模式,保持轨道交通的特性且具备常规公交灵活性的便利快速并且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的一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可以实现:1、通过大运量,快速度的运载方式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2、相比轨道交通可以节省巨额的投资建设以及后期维护费用

5、。3、所使用的新型车辆车内宽敞,噪音振动减少,乘坐更为舒适;水平登车系统方便了公交乘客的登乘,故可以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并节约市民的出行时间。4、BRT行驶信息的实时发布,可以让市民做到等车心中有数。5、专用道和路口优先提高了车速,避免了拥堵时反复地加减速和停车,也能有效地减少车辆的废气排放。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然而,由于BRT车辆需要有专门的行驶道路,无形中挤占了部分社会交通资源,使得私家车主对BRT系统颇有抱怨。再加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交叉口的延误以及在路段中行驶速度的随意性使得BRT的准点率一直不高,影响了BR

6、T车辆吸引力。中国的公共交通目前已成为不可靠交通方式的代名词,BRT必须要扭转公交车不能正点到达及运行速度低下的形象。因此,如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建立有效的线代管理方式来提高BRT车辆的准点率,减少在交叉口的拥堵,从而提高BRT系统的吸引力是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重点,极具现实意义。l理论和技术背景ØBRT车辆与相关技术① BRT车辆:由于乘客流量极大,BRT系统使用铰接式公交车(如图1.2)来提高运量,同时能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公交车的长度通常为18米左右,其地板高度与车站站台相同。且通常在靠近快速公交系

7、统站台的一侧有三个门,以方便乘客快速上下车同时能节约在站台停靠时间。② 乘客信息服务:通过可变情报板,在候车站台为乘客提供车辆行驶情况预报,车辆班次预报,末班车信息等实时信息,在车上为乘客提供本车行驶方向,车辆当前位置,距离下一站点时间预测等实时信息。① 车外售检票系统:快速公交系统车站具备车外售检票系统及水平登乘。这样可以实现快速上下车,平均每个乘客上车时间为0.7秒。而现状常规公交,每位乘客的上车时间需要2~5秒。ØBRT车速诱导的核心理论——动态车速诱导理论对于公共交通优先,具体体现在空间优先和时间优先两个方面。

8、在空间优先上,主要通过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专用进口道来实现。至于时间优先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的重点主要在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理论,具体可以分为被动优先,主动优先以及实时优先三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信号优先方式,总会对社会车辆的通行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优先一辆公交车却堵死一片社会车辆的现象。总之,公交信号优先牵涉的领域广,难以平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