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

ID:18363975

大小:1.01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8-09-16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_第1页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_第2页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_第3页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_第4页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_第5页
资源描述:

《[旁观者].德鲁克.扫描版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旁观者》****************《旁观者》:怀恩师***************  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我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就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新版序(彼得·德鲁克)---------------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

2、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一个人最初给我的印象似乎呆板无聊,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这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可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扣子的演变史,细说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功能和用途等,却叫我大开眼界。在谈论这主题时,他那炽热的情感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话题本身,而是他这个人。在一刹那间,他已变成一个相当独特的人。  本书的目的就在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  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大约是50年前)至今,我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  《旁观者》这本书是为我自己而

3、作。然而这是一本有关人的书,不是以我自己为主题。英国版的书名副“”标题——“记录其他人物以及我所历经的时代(”OtherLivesandMyTimes)将本书主旨一语道尽。在我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读者的反应显然也是如此。本书的成功,真是令人高兴的事,从新版的发行就知道了,不必多加解释。但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常有读者写信给我,或参加会议时告诉我:“你的

4、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他们还”常加上一句,“我之所以这么喜欢,是因为其中的人物真是特别。”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NewDealyears),以及第二次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肯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Nineveh)和阿苏尔(Assur)③

5、般遇不可及。  关于这些年代的记事,史书、传记和统计数字当然已多不胜数,但是“社会科学是无法传”达出一个社会的内涵、风味以及现实的,正如光靠度量衡是无法说清一个人的长相与举止;同理,一张彩色照片拍得再好,也无法传达夏日亲身倘祥在绿色山丘的感觉。只有“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相貌。各个章节都是以人物为主,一个章节谈到一个,顶多两个。我之所以拿他们作为主题,因为这些人本身都是极为精彩的故事。结合起来,可印证一点: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怀恩师(1)---------------  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我不遗余力地在探访

6、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就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  因此,多年来,教学观“摩”一直是我最大的喜好。好比看精彩的运动比赛,绝无冷场。至今,这种观察的兴味仍不减当年。  有一件事,在我很小的时候知道了,那就是学生总是可以辨认出老师的好坏。有的只是二流老师,但是舌灿莲花,机智幽默,因此留给学生至为深刻的印象;有些则是颇负盛名的学者,但是不算是特别好的老师。但是,学生总可以识别出一流老师。第一流的老师并不经常广受欢迎,事实上,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7、并不一定能对学生造成冲击力。但是,如果学生谈到上某位老师的课:我们学到“很多。这”样的话可以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才是好老师。  我还发现,老师“”实在是不易定义。或者说,教学得力的因“素何在?”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从未看过做法完全相同的两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一个老师成为第一流的方法,似乎对另一个老师来说完全没用,而另一个老师或许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这个现象真令人困惑,至今我仍大惑不解。※  有些老师是不用语言的,就像苏菲老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