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

ID:18632582

大小:12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19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_第1页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_第2页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_第3页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_第4页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09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之方法论问题张东荪先生是现代中国最具独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更显示出特别的穿透力。他早年翻译过柏拉图、休谟、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等一批西方文化的奠基性著作,被称之为“输入西洋哲学,方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学者。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6年版,第183页。20世纪30-40年代,像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帕累托(V.Pareto)这些即使在当时西方思想界也并非震耳欲聋的名字,就已经常出现在张东荪先生的著述之中了。他对“中国思

2、想”的论述虽不可谓之多,但对于先秦“百家”要旨的领悟及其比较,特别是对宋学本质的圈点批评,却又都是那样地特色鲜明。这些足见他知识涉猎的广度和思想洞察的敏锐。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知识与文化》一书,是他思想力作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其它三部为《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其中若干论文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书具有相对完整的论说体系。“第一编:从知识而说到文化(关于知识的性质)”、“第二编:从文化而说到知识(关于知识的制限)”、“第三编:中国思想之特征”。学者们一般都把第一、二编视为全书的立论核心,而仅把第三编当

3、成这一论证核心的经验验证。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考虑,人们对“第三编”的研究投入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张东荪研究专家主要有张耀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二先生。其研究成果有:张耀南:《张东荪知识论研究》,1995,台湾洪业文化出版事业公司;《张东荪对冯友兰的超越》,1995,《原道》第2辑,团结出版社;《张东荪》,1998,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左玉河:《张东荪传》,1998,山东人民出版社;《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199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汝伦:《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

4、张东荪》,载《现代中国思想研究》,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81-501页。但笔者则以为,如果以“不可替代性”为衡量准则,那么,张东荪先生对于“中国思想”自身特性的剖析,无疑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一个独立篇章,而不仅是其知识论研究的派生部分。今天重读这些论述,仍然会被其中那种表面上似乎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深思熟虑的论说所深深吸引,并不得不寻着那些力透纸背的深刻“问题”,试图在一个新的方向上展开另一条路径的探讨。一、在“知识差异”的比较中“发现”中国通常所说的“思想分析”,面对的并不是事物和行为本身,而是解释至使这些事物和行为成为可能的理由。当关照这些“

5、理由”时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必然要借助于某些“概念”去思想,而且这些“概念”也必然在某种“框架”之中运行。我们的思考已经受到先在的4“概念”和“框架”的约束和支配了。换言之,思想是由概念和范畴所组成的,思想活跃于由概念和范畴所编织的指涉和表达的网络之中。事物和行为只有在这个网络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意义。而这个“由概念和范畴编织而成的指涉和表达网络”就是所谓“知识系统”。在《知识与文化》的“附录”中,张东荪先生收录了自己《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中国哲学》和《思想言语与文化》两文,对语言与思想和文化的关系做了详尽的专门阐述。严格地说,语言分析是知识分析不可逾越的

6、路径,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由于本文目的的限制,这里一概省略。有什么样的“知识系统”,人们就会赋予事物和行为以什么样的意义,从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专家们比较这些不同的思想体系,研究它们在知识进步中的位置和贡献,就成为了“思想史”。既使是福科(MichelFoucault)意义上的“非观念史的思想史”也不能根本摆脱这种认知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想史研究就是“知识体系”之间差异性的比较。以上概述并非本文作者的创造,而是对张东荪先生思想史观念的简要概述。基于中、西方哲学的双重理解,张东荪先生认为,要评价某种思想体系,必须首先考

7、察其“知识系统”的性质与格局,这与其说是思想研究的必要深入,不如说是对它的基础还原。所以在阐发“中国思想之特征”这一论题时,他把中、西方“知识体系”的比较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张东荪先生指出,所谓“知识体系”可以在“文化轨型”(culturalpattern)和“思想轨型”(thinkingpattern)两个角度考察,社会学研究侧重于前者,而思想史分析则侧重于后者。如果说“文化轨型”关涉的是行为(activity),是如何“把行为变为习惯”,使“行为之轨道化”,那么,“在思想上这些轨道却就是概念。详言之,即是用作左右其他思想时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人

8、们心中潜伏着。其潜伏是由于习惯与社会熏染。人们作思想时其潜伏的格局便起来,作为轨型,使思想在其中进行着。这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