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

过大孤山小孤山

ID:19135061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6

过大孤山小孤山_第1页
过大孤山小孤山_第2页
过大孤山小孤山_第3页
过大孤山小孤山_第4页
资源描述:

《过大孤山小孤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过大孤山小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

2、,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才被赐给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仕途不是很顺利。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怀着“铁马

3、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65岁那年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八十五岁时,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

4、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

5、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6、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三、题解:小孤山,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孤峰独立,旧称髻山,在今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此山高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形状似鞋,又称鞋山。4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7、,还有后来苏东坡、顾况、王安石、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到过。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大江与雄关相连,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四、文本解读1、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

8、州,泊湓浦2、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3、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为何要花笔墨去描绘它?观看角度观看对象景物特点舟中远望轮廓“突兀而已”移远就近近景“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大石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