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ID:19145162

大小:24.1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9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1页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2页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3页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4页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篇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11级历史学(2)班1106010073廖卫霞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衰落于清末。凡事都有利与弊,科举制度也不例外,接下来作辩证的具体分析“:魏晋南北时期选官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①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到了南北朝后期,苏绰在替文帝起草的就招书提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  ②③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

2、浊。”说明当时的科举已不全凭门第,  开始注意到才干。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他的创制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证明了它的创立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些中小地主人士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地主上的垄断权,将选举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有利于选举封建统治的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唐代获得了很大发展,与此相联系的科举制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包括常科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算等,主要以明经、进士两科

3、为主;制举较重要的是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将帅科等,武周时创立了武举,专门选举军事人才;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人才的培养在于官场上的考试,考试体现了一个人的潜力股。激励了大批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唐代文化教育的重大发展,有利于修明政治,为以后的文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广泛罗致人才,又开武举,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这些科目的增多给了更多人参加考试,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对政治的发展起了积

4、极作用,在武周代唐后“南选”成为经常的制度,使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了科举入仕的机会,这样就加强了边缘地区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周边的关系。  然而,到了元代就推行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这就使得举办科举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到了洪武三年,明朝开始举行乡试,次年举行殿试和会试,因为所取多后生少年,缺乏历事经验,并且国初用人之急,太祖乃于洪武六年二月下令停止科举,洪武十八年起,又从举行会试,考试安排三年一轮,考试的方法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间用古注疏,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像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坑害了上进学习的学者,忽视了教育创新的实质,把知识分子

5、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桎梏人们的思想的方式,终究是得不到长久延续发展的。  综上所诉:科举制度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弊大于弊。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很多人都在争议科举制度是否该废除,大多数认为废除科举制度①  ②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第六章《九品中正体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周书》,卷二三《苏绰传》  ③《隋书》卷五六《卢恺传》  是十分必要的,就是因为它的弊病太多,特别是在明末那种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坑害了很多的知识分子,钳制了人们思想向前发展,可以理解为文化专制的

6、手段,于是出现了后来的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进而就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但是我觉得不该被废除,一个朝代的更替时历史的必然,一种制度也是如此,它的利大于弊,如上所诉明末虽说争议很大,但是也不能否认了它在隋、唐等的积极作用,不能用片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正如狄更斯在《中国科举考试》中说“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主义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篇二:浅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科

7、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并不能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了克服这个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对隋唐至明清期间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