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ID:19149702

大小:16.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9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

2、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

3、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

4、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联盟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

5、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

6、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

7、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

8、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