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ID:19172704

大小:25.5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29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_第1页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_第2页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_第3页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_第4页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2、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

3、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4、;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二章1  第二章各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一、昆明西山地区  1、普渡河——西山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断面向东倾斜,走向近南北,倾角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龙门等山地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5、。受该大断裂的影响,使昆明西山地区南濒断陷湖泊滇池,三面环山。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断裂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特殊地貌特征为昆明市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2、滇池——龙门地质现象  沿线观察到的是西山石炭纪至二叠纪地层剖面,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和负荷地质作用形成的倒石堆现象,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泥盆纪上统  宰格组:上部为灰色燧石灰岩,下部为灰色至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厚324m。  石炭纪下统  大塘组:灰色、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夹厚层状灰岩,底部为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厚12.5m。  石炭纪中统  威宁组:为灰白色中至厚层状灰岩,中部夹角砾状灰岩。

6、与大塘组整合接触,厚112m。  二叠纪下统  倒石头组: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植物化石;下部为杂色粘土、黄铁矿及煤线,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厚9m。  栖霞组:为浅灰、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虎斑状白云质灰岩,含丰富的珊瑚化石。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厚123m。  茅口组:上部为灰至灰白色中到厚层状灰岩;中部为灰色厚层状灰岩与灰色虎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含珊瑚化石;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不规则虎斑状白云质灰岩,与栖霞组整合接触,厚276m。  二叠纪上统  峨眉山组:上部为黑绿色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部分地段见柱状节理或球状风

7、化;中部为紫色、紫红色凝灰岩,可见由粗到细的韵律变化层理;下部为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厚>600m。  3、西山小石林  地表岩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风化、溶蚀形成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武定地区  1、五孔桥  通过观察辉绿岩和三叠纪舍资组的接触,下为灰绿色辉绿岩,上为三叠纪舍资组褐黄色砾石层,为含砾砂岩、砂岩及粉砂岩。二者接触面特征:接触面呈波状起伏,面上有5~100m厚的灰褐色钛铁矿及褐黄色的风化粘土层。辉绿岩中无舍资组的俘虏体,其上舍资组中底砾岩无烘烤现象。从以上特征可看出存在沉积间断且上下两套地层

8、产状不平行,故该接触为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