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

ID:19215448

大小:153.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27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_第1页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_第2页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_第3页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_第4页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软件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及模板(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注意:文中字体自动生成,不得重新选择。阅读后,请删除此文本框内及此部分内容。软件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及模板1、基本要求(1)纸型:A4纸;(2)页边距:上3cm,下3cm,左3.5cm、右2cm;(3)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4)字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5)行距:多倍行距:1.25,段前、段后均为0;(6)页码:居中、五号、底部,正文起始页为1;(7)奇数页页眉:居中、宋体,五号,“吉林化工学院软件课程设计说明书”;(8)偶数页页眉:居中、宋体,五号,软件课程设计题目

2、。2、具体格式要求(1)目录标题“目录”(黑体、小三、居中);章标题、节标题、页码(小四、宋体)。注:目录可以通过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自动生成。(2)论文正文①章标题(黑体、小三、居左);②节标题(黑体、四号、居左);③级标题(黑体、小四、居左);④正文(宋体、小四、多倍行距1.25、段前、段后均为0行)。注:①章标题、节标题、级标题的格式已在论文模版中设置好,请不要修改其格式,直接输入标题,然后在目录区自动更新就可;②标题分为章标题、节标题、级标题,不要再新加其它标题,正文内容确实要再细分的话,采用

3、分层的格式,最多再加两层(参见以下例1);③粘贴的正文内容不具备自动调整格式的功能,请在粘贴后,手动按以上要求调整正文内容格式;④正文内容遇到章标题时,一定要重新分页;⑤正文内容不得有空页;⑥正文内容除每章结束时可以有空行外,其它地方原则上不能有空行。由于图表放置造成的空行,请调整文字的位置填充空行(参见以下例2);级标题例1:正文内容分层1.2.2无线通信技术第一层下面着重介绍无线通信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三种技术,即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1)移动通信第二层移动通信就是

4、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①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②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是在80年代后期,用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业务,90年代中期得到了全面应用,是当前语音通信中比较完善的移动通信技术。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于2001年在一些国家开始投入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3G系统是CDM

5、A2000、WCDMA和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TD-SCDMA。例2:调整文字填充空行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①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②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是在80年代后期,用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业务,90年代中期得到了全面应用,是当前语音通信中比较完善的移动通信技术。

6、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于2001年在一些国家开始投入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3G系统是CDMA2000、WCDMA和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TD-SCDMA。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是随航天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的特点:①覆盖面积大,通信的距离远。②通信路数多、容量大。③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④运用灵活、适应性强,容易实现多址通信。随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信卫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一般可分为通信卫星、图2.5移动通信填充空行、上页下页不能有空行(3)参考文献①标

7、题:“参考文献”(黑体、小三、居中);②参考文献内容(字体为五号、宋体、多倍行距1.25);③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稿中引用顺序排列,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应全部写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al”(参见以下例1);例1:参考文献表示专著(注意应标明出版地及所参阅内容在原文献中的位置)[序号]作者.专著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4-43.[2]霍斯尼RK著.李

8、庆龙译.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45-56.[3]BorkoH,BernierCL.Indexingconceptsandmethods.NewYork:AcademicPr.,1978:44-56.期刊中析出的文献(注明应标明年、卷、期,尤其注意区分卷和期)[序号]作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4]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等.纳米表面工程.中国机械工程,2000,11(6):707-712.[5]KuehnlwM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