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ID:19233753

大小:18.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_第1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_第2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_第3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_第4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导语:《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最近,读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对我有很大触动,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

2、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

3、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

4、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教特色对我们现在也很适用:  第一,曾氏认为应当“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二者结合,则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种能力,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在耕读教育方面,曾国藩强调:“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

5、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氏把“耕读”教育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它是家道充满活力、延续不改的辅助力。如果不进行耕读,家庭就像一辆车没有了润滑油一样,会影响其运转的。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要学习曾国藩的教育观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是“6+1”,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为孩子考虑,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参加劳动,有些很大了生活还不能自理,曾经出现了参加小学集体活动时,一个10岁的孩子还不会剥鸡蛋的现象,因为以前在家里,什么都是家人帮着干的。在国外很重视孩子的锻炼。有

6、些国家孩子平均每天干半个小时以上的家务,而中国只有小时,是几个国家最低的。因此,我们要学习曾国藩的教育方法,不仅要孩子读书,还要教育孩子适当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第二,曾国藩认为,对子弟进行教育,要力持“勤、敬”(谦恭,恭敬),戒骄、戒惰、戒奢。曾氏从家庭全体成员,不管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应有出息,不致家道败落的信念出发,纵观考察其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历观古来家世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曾氏认为,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勤敬二字则贯通其中,这是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准则。  与勤敬相反的则是“傲惰”。曾氏认为,教训子弟的关键为力戒“傲惰”。他

7、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业的弟弟曾国潢,好好管教子侄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事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在教育子弟戒傲戒惰的同时,曾国藩还主张力戒奢侈。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臣(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他主张:戒傲惰,必须以守谦勤为主;戒奢侈,必须以崇尚俭约为主。  现在的许多孩子,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不懂得友好相处,不懂得合作。“我爸是李某某”、“我爸是x长”、“李长江儿子打人事件”均应引起我们对教育孩子的反思。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