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

ID:19256537

大小:18.2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30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1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2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3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4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5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6页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_第7页
资源描述: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摘要】总结了清代名医张锡纯的用药特点: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所谓用药如用兵;方药配伍时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之性;制方用药注重药物升降浮沉,有其指向性。认为借鉴张锡纯的用药特点,将有助于后学者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关键词】张锡纯; 制方用药; 清代清代名医张锡纯治学严谨,通晓《易经》,熟读《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各家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亦兼容并蓄。作为实践派大师,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在坚持

2、发展中医的前提下取西医之长,在深明药性的基础上中西药并用,以补中医之短;诊治疾病见解独到,能发前人所未发,撰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审证精详,立方确凿,究药性之威猛,以老、幼、弱为标准,不拘于成法,以下试论之。1 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张锡纯曾在回冉雪峰书信中论曰:“用药等于用兵”。对药性的掌握张锡纯十分推崇《本经》,他指出:《本经》能够洞彻药物独具之良能,开天辟地之鼻祖也。“……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不载。如桂枝治上气吐吸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

3、本草不载也;山茱萸治寒热往来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若此者不胜举”[1]16。张锡纯谙熟药物性能,对于中药的运用可谓“用药如神”。如利用桂枝升气又能降气的功效特点治愈一妇人:“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顿停,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倾,手足乱动”[1]38。因该妇人与夫反目,张氏辨证其为肝胆之火上冲,迫肺气上逆,逆气上干添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急以桂枝尖三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1]38。后对症加减而愈。对于石膏的应用,《神农本草经》中载其性微

4、寒,这是张氏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在运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张氏用石膏有用数斤者,甚至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其一生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颇多,如用治外感、内伤、瘟疫、瘟疹、疫痢、诸般热症,因此被人称为张石膏。张锡纯谓:“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并进一步指出,“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张氏对于山萸肉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遇危急重证,每重用山萸肉救脱。张氏在分析山萸肉时指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

5、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1]67;“因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调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可知,若但视之收涩之品,则浅乎山茱萸矣”[1]12。又指出“山茱萸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1]267。又如《本经》记载三棱、莪术主治癥瘕积聚,其他医生畏其破气耗伤正气而未敢轻易用之,而张锡纯则善于用其调理气血,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理冲汤方中论曰:“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

6、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癥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癥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1]206。 方药配伍注重药物整体寒温《内经》有云:“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张锡纯深悟其中道理,不仅注重药物自身的性能,更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其将人的身体内环境比作一个小宇宙,有偏寒、偏热以及平和之分,因此病人患病之后的内环境也就各不相同,而中药就是通过

7、模拟一个大的环境来改变病人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近代名中医刘力红曾在《思考中医》中说:“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不同的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是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的,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2]。张锡纯的很多方剂均能体现此特点,其对《伤寒论》中诸方药味的加减以及药物剂量的加减尤让人信服。如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喘证,因方中麻黄、桂枝、干姜、半夏多为温燥之品,故对于内有

8、寒饮的病症效果尤佳,能温化寒饮,宣肺平喘。而张锡纯善于在小青龙汤原方的基础上加一味石膏,使之更加具有灵活性。石膏就如同一味寒温的调节剂,无论体内是寒饮,或是饮已化热,皆可通过石膏与麻黄的比例,随证治之。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平均小青龙汤之热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1]441。其又指出“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