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ID:19366688

大小:248.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01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1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2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3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4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年)西北旱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6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为指导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挖掘该区域发展潜力,促进增产增收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特编制本规划。一、重大意义(一)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西北旱区资源储备开发空间广,农业发展潜力大。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水土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好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协

2、调发展,对于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保证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二)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西北旱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保护生态25环境意义重大。(三)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西北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农牧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

3、条件,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对于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西北旱区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西北旱区边境线长,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是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牧民安居乐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五)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牧业历史悠久,民族乡土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推

4、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汲取传统农耕精华,对于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农业,发扬拓展农耕文化意义重大。二、发展形势(一)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特点西北旱区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独特,主要25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水土资源不匹配。西北旱区国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1%,耕地面积3.67亿亩、占全国的18.1%。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2400-3200小时,大于10°C的年积温2200-4000°C。水资源总量2482.4亿立方米、占全国10.6%,但亩均水资源量只有

5、7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9%,且蒸发量大,时空分布不均衡。受水资源约束,适宜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西北旱区自然条件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包括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呈现灌溉农业区、旱作农业区、草原牧区、沙漠戈壁区等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西北旱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脆弱,风蚀、水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9.41%,盐碱土地1.5亿亩,占全

6、国盐碱土地面积的82.31%。三是草地面积大,但产量低。西北旱区大多以草地植被为主,草地面积23.9亿亩,是全国最大的农牧交错区。西北旱区的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荒漠类等为主,多处于六、七、八级,干草产量平均在1000千克25/公顷以下,载畜能力不高。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和绿洲边缘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草地资源退化问题严重。(二)主要成就一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快速增长。2014年,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6381.55万吨,比2004年增长34.76%,高出全国5.46个百分点;肉类621.74万吨

7、,增长20.69%,高出全国0.52个百分点;奶类1257.83万吨,增长59.2%;特别是薯类,在全国产量减少的趋势下,产量640.31万吨,增长17.91%。二是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地膜覆盖保墒、塘窖集雨补灌、扬水压砂补灌、坐水点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逐渐成熟,膜下滴灌、智能微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双垄沟播、科学密植、压夏扩秋等农机农艺结合跟进,果-畜-沼、粮-畜-沼-肥、粮-畜-肥、草-畜-肥等循环农牧业模式逐步建立,农业种养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膏、硫磺、过

8、磷酸钙化学改良、植物改良等土壤盐渍治理技术广泛应用,土壤沙化、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实施,25划区轮牧、禁牧、舍饲养殖、人工种草等措施不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