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ID:19375292

大小:9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

2、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

3、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5-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

4、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

5、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

6、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竞背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5-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

7、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    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

8、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