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ID:19422527

大小:20.4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2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1页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2页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3页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4页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作者:张艳玲,苏炳银,文灿,梁亚杰【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病因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变性疾病,中老年发病,起病缓慢,慢性进行性发展,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异常和运动减少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变在黑质致密带,可累及蓝斑、迷走神经背核等。尽管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但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就PD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1遗传因素致病基因的研究在对家族性PD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已经发现10个染色体位点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分别命名为PARK110。其中5个涉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个以常

2、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传递,另外1个可能与晚发性散发PD有关。此外,以下位点的克隆也进一步确认了基因异常在家族性PD发病中的作用。Polymeropolous等首次成功地将一个意大利PD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4q2123。进一步的研究中,仅有G88C、G209A两个错义突变Ala53Thr和Ala30Pro)被确认。研究发现:突变的αsynuclEin基因即为致病基因,可能有利于形成淀粉样纤维结构,参与Lewy小体形成。其他的种族和PD家系中未发现αsynuclEIn的突变[12]。UCHL1基因于1987年被克隆,定位于4p14染色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基因。目前,仅发现一个来

3、自德国的PD家系的姐弟两人的单个突变(I93M)。有研究对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家系进行了UCHL1的整个编码区测序,发现了号外显子区S18Y多态性。随后的研究也证实S18Y多态性与PD发病呈负相关[3]。Parkin基因异常首先在日本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家族性PD(ARJP)家系中被发现。parkin基因的突变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明显下降;而parkin相关性PD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分布,也说明parkin基因突变对PD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45]。易感基因的研究目前,多数认为PD散发病例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已发现多种易感基因,如羟化缺陷相关基因(异

4、哇胍4羟化酶,CYP2D6)、氧化应激过度相关基因、芳香胺的解毒障碍相关基因等。这些易感基因的功能改变,将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及芳香胺类和肼类物质的代谢等途径,使PD的发病增加[78]。线粒体DNA与PDPD患者黑质和血小板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动物实验证实MPTP的毒性作用机制是MPP+选择性地抑制了黑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物Ⅰ的活性,ATP合成障碍,最终导致细胞变性死亡。因此研究者一直重视线粒体功能与PD关系的研究。线粒体复合物Ⅰ由核DNA(nDNA)和线粒体DNA(mtDNA)共同编码。有研究表明mtDNA异常参与引起PD患者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但是研究没能证实PD患者m

5、tDNA异常,流行病学资料表明PD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即使mtDNA参与PD发病机制,也不是主要因素。其它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致病除基因机制外,还包括表观遗传机制。目前对表观遗传学与PD发病机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已有的研究提示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合成基因的转录调控、或者通过影响细胞凋亡,而影响PD疾病的进展。而表观遗传改变和基因改变的主要区别在于,表观遗传改变是可逆的,能被治疗剂所逆转。因此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可能为控制PD提供参考。环境因素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的另一焦点。美国学者发现吸毒者误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6、(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后,其行为症状、生化改变、药物治疗反应和某些病理变化与原发性PD病人的改变十分相似,而且,接触MPTP后黑质DA能神经元会呈现渐进性损毁,由此可能也会表现出与PD临床症状相类似的发展,但在病理上未发现典型的lewy小体。MPTP本身不具有毒性作用,其神经毒机制为:MPTP经单胺氧化酶B(MAOB)催化转变为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后,MPP+经DA重摄取途径聚积在DA能神经元内,再经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选

7、择性地抑制呼吸链中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I)的活性,干扰ATP的合成;MPP+也可以导致复合物I失电子,使其产生过氧化物,通过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导致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随着MPTP引起的PD病例的研究,提出环境因素与PD发病机制有关的学说。与MPP+结构相似的百草枯,以及其他吡啶类物质,均具有与MPTP相似的神经毒作用。其他与PD有关的环境因素是兴奋性毒素、锰尘和一氧化碳等。兴奋性毒性在PD动物模型中,发现丘脑底核谷氨酸能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