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

ID:19453492

大小:80.4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2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_第1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_第2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_第3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_第4页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语文(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试题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

3、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

4、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182019届高三试题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

5、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

6、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答案】D【解析】A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

7、确,“因而”强加因果。B项“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C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作好铺垫。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

8、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答案】C182019届高三试题【解析】C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迷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