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ID:19476706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8

《桥之美》教案_第1页
《桥之美》教案_第2页
《桥之美》教案_第3页
《桥之美》教案_第4页
《桥之美》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桥之美》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目标:  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方法:朗读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

2、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

3、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板书:桥之美。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

4、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三、自主学习  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  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

5、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  (齐读这句话)  -  四、合作探究  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6、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  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品味、赏析“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

7、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

8、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