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

ID:19519373

大小:6.06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8-10-03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_第1页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_第2页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_第3页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_第4页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核与真核基因与基因组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基因、基因组的结构讨论题基本概念:基因、基因组、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真核生物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有何主要区别?以图解说明真核细胞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一般结构。第一节基因的概念一、基因概念的发展(一)基因概念的提出1、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在布尔诺的奥古斯丁教派修道院的菜园里,挥洒了8年的汗水,于1865年2月在奥地利自然科学学会会议上报告了自己植物杂交研究结果,第二年在奥地利自然科学学会年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文中指出,生物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来传递的,

2、遗传因子是一些独立的遗传单位。这样把可观察的遗传性状和控制它的内在的遗传因子区分开来了,遗传因子作为基因的雏形名词诞生了。可以说,遗传因子实际上是孟德尔根据其实验结果所虚拟假想的某种东西,从那时起遗传学家踏上了寻找基因实体的艰难历程。1903年萨顿(W.S.Sutton1877~1916)和鲍维里(T.Boveri1862~1915)两人注意到在杂交试验中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吻合,他们作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萨顿—鲍维里假想”。这种假想可以很好地解释孟德尔的两大规律,在以后的科学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即被称为遗

3、传的染色体理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概念,以此来替代孟德尔假定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一词一直伴随着遗传学发展至今。(二)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探索摩尔根(ThomanHuntMorgan1866~1945)和他的学生们利用果蝇作了大量的潜心研究。1926年他的巨著《基因论》出版,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他还绘制了著名的果蝇基因位置图,首次完成了当时最新的基因概念的描述,即基因以直线形式排列,它决定着一个特定的性状,而且能发生突变并随着染色体同源节段的互换

4、而交换,它不仅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而且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至此,人们对基因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和丰富了。但基因到底是何物?其物质结构和化学组成怎样?它是怎样决定遗传性状的?当时一无所知。自从1900年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基因怎样控制性状”的问题引起了许多遗传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他们孜孜以求的努力,又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41年比德尔(G.W.Beadle1903~)和塔特姆(E.L.Tatum1909~1975)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证明基因通过它所控制的酶决定着代谢中生化反应步骤,进而决定生物性状。1949年鲍林(L.C.Pa

5、uling1901~)与合作者在研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时推论基因决定着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这样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基因是通过控制合成特定蛋白质以控制代谢决定性状原理变得清晰起来。1944年艾弗里(O.T.Avery1877~1955)、麦卡蒂(M.McCarty1911~)等人发表了关于“转化因子”的重要论文,首次用实验明确证实: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1952年赫尔希(A.D.Hershey)和蔡斯(M.M.Chase1927~)进一步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沃森(J.D.Watson)和

6、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F.H.C.Crick)通力协作,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说明基因成分就是DNA,它控制着蛋白质合成。1957年法国遗传学家本滋尔(Benzer)以T4噬菌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提出了顺反子学说。这个学说打破了过去关于基因是突变、重组、决定遗传性状的“三位一体”概念及基因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遗传单位的观点,从而认为基因为DNA分子上一段核苷酸顺序,负责着遗传信息传递,一个基因内部仍可划分若干个起作用的小单位,即可区分成顺反子、突变子和重组子。一个作用子通常决定一种多肽链

7、合成,一个基因包含一个或几个作用子。突变子指基因内突变的最小单位,而重组子为最小的重组合单位,只包含一对核苷酸。所有这些均是基因概念的伟大突破。关于基因的本质确定后,人们又把研究视线转移到基因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已懂得基因与蛋白质间似乎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但基因中信息怎样传递到蛋白质上这一基因功能的关键课题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解决。从1961年开始,尼伦伯格(M.W.Nirenberg)和科拉纳(H.G.Khorana)等人逐步搞清了基因以核苷酸三联体为一组编码氨基酸,并在1967年破译了全部64个

8、遗传密码,这样把核酸密码和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然后,沃森和克里克等人提出的“中心法则”更加明确地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1970年特明(H.M.T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