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

ID:19524648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03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_第1页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_第2页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_第3页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_第4页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比兴阐释述论:从《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  []从先秦至清代,“比兴”的阐释经过了一条由《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的历程。郑玄的美刺说在比兴阐释史上具有理论奠基的意味,到唐代,孔颖达对比兴的经学阐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人则从文学的角度将“比兴”合二为一提升为文学主张。宋代至明代,总体表现出一种“还原式”的回归态势,即由朱熹的“经学还原”到徐渭的“文学还原”。清代陈沆《诗比兴笺》的出现,标志着诗学领域比兴理论构建的完成。而酝酿于宋代的比兴论词,到清代亦蔚为大观,张惠言的比兴寄托理论,意味着古代比兴阐释的最后完成。  [关键词]比兴;阐释;六义;美刺;还原   

2、 一    作为儒家用《诗》和解《诗》的术语,“比”、“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章炳麟以“六诗”为诗体,但有入乐和不入乐之分,“比、赋、兴虽依情志,而复广博多华,不宜声乐”,故为孔子所删。朱自清则认为,“风、赋、比、兴、雅、颂似乎原来都是乐歌的名称。”章谓比、赋、兴“不宜声乐”,与“六律为音”之说方枘圆凿,故当以朱说为是:“比”、“兴”最初所指即两种乐歌体裁。所谓“六德为本”,意在强调“六诗”的政教性,可视为汉代美刺说之先声。  汉代比兴阐释笼罩在经学氛围之下。毛公作《传》,独标兴体。《

3、诗大序》首倡“六义”,其较之于“六诗”并无差别,仅表现在名称的一字之易。对这种由“诗”而“义”的变化,《毛诗正义》释曰:“上言诗功既大,明非一义能周,故又言诗有六义。《大师》上文未有‘诗’字,不得径云六义,故言六诗,各自为文,其实一也。”这种说法颇为牵强。如上所述,《周礼》“六诗”本为乐歌,强调的是其音乐属性;而“六义”之“义”就其本义而言,可训为今之所谓“思想内容”。二者的关注点截然不同。因此,从“六诗”到“六义”的变化,不但表明经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也预先开启了比兴的文学阐释之门。  后汉的比兴阐释以二郑为代表。郑众(先郑)曰:“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郑玄《周

4、礼》注引)。”这是第一次以严格的定义形式对“比兴”进行界定。郑众认为,比就是用物打比方,即比喻;兴就是将事理寓托于事物,即寄托。这种阐释兼有修辞学和文学批评层面的含义,初步接触到比、兴的文学特质。  郑玄以一代通儒注五经,其《周礼》注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他从儒家政教的角度出发,以美、刺分释比、兴,认为“比”是对于时政的委婉批评,而“兴”是一种矜持含蓄的赞美。可以看出,郑玄的关注点与众不同,他强调的是“比兴”的政治价值(这种阐释立场在唐代陈子昂等人以至清代张惠言那里一再重现)。试以历

5、史的眼光观照美刺说,不难看出其划时代的积极意义:郑玄跳出了比、兴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局限,为后世作为文学批评的风雅比兴理论建构率先垂范。    二    魏晋以后,经学衰微而玄学兴起,传统的政教观念之于文学亦趋弱化,比兴阐释走出经学包围,以文学自觉的姿态进入新阶段。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认为,所谓“兴”就是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因感动而诉诸语言表达。相比于郑众的“托事于物”,挚虞能够从文艺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其创辟之处。  《文心雕龙》以专篇详论比兴:“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

6、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托)讽。”“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综上所论,要点有四:其一,作为表现手法,“比”是比附事理,本体和喻体有相互切合之处,讲究贴切准确;“兴”是发起和开端,兼依事物隐微之意比拟寄意和抒发情感,讲究的是委婉含蓄,感染力强。各自追求的表现效果是不同的。其二,“比显而兴隐”,作为对毛公“独标兴体”的解释,它指出二者差别在于“比”义明显而易  []从先秦至清代,“比兴”

7、的阐释经过了一条由《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的历程。郑玄的美刺说在比兴阐释史上具有理论奠基的意味,到唐代,孔颖达对比兴的经学阐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人则从文学的角度将“比兴”合二为一提升为文学主张。宋代至明代,总体表现出一种“还原式”的回归态势,即由朱熹的“经学还原”到徐渭的“文学还原”。清代陈沆《诗比兴笺》的出现,标志着诗学领域比兴理论构建的完成。而酝酿于宋代的比兴论词,到清代亦蔚为大观,张惠言的比兴寄托理论,意味着古代比兴阐释的最后完成。  [关键词]比兴;阐释;六义;美刺;还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