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ID:19735887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5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_第1页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_第2页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_第3页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_第4页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内容提要】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区分了比义和比体,扬比义、贬比体。此种论述与汉代经学的比兴论不同,比、兴均为诗之六义,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刘勰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他以辞赋为考察对象,故刘勰提倡“宗经”,也和汉代经学的经典观有明显区别。注意到此种区别,对于把握〈比兴篇〉、〈宗经篇〉的涵义及其相关的文学思想史问题,将不无启迪。【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一    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及〈比兴篇〉中,刘勰对赋、比、兴的解释,其立足点均建立在《诗经》的“讽谏”观上,他对汉代辞赋家的批评,也以讽谏为准。在他看来,汉代辞人之作的问题在于,只有“比体”

2、,而无“兴义”(注:〈比兴〉云:“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沓,信旧章矣。”见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卷8〈比兴〉,上册,页456-457。),故失却了《诗经》的讽谏精神(注:又〈诠赋篇〉云:“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NE038者也。”同上注,页97。)。  以《诗经》的讽谏精神为解释参照,并不始于刘勰,汉代的辞赋理论已有相关论述,如《汉书.王褒传》引汉宣帝论赋云“尚有仁义风

3、NE037,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倡优博弈多矣”④⑤《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9、3575、1756页。)。扬雄以为“赋劝而不止”,“颇似俳优淳于NEF44、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④,均是例证。而《汉书.艺文志》中的整体评论尤值得注意,可为刘勰之说提供理解的线索: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⑤。  班固批评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辞赋“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

4、风谕之义”,也是以《诗》的讽谏精神为参照。刘勰的观点与此无异。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虽以《诗经》的讽谏精神作为比兴论的参照,他对比兴的具体解释,却与班固及其他汉代经学家不同。因为在后者的观念中,既没有比义和比体的区分,也没有以兴论比的现象。从《郑笺》看,兴其实就是比。所以,汉代学者的比兴论与刘勰有明显差异。注意到此种差异,对于探讨比兴义在《文心雕龙》中的变化,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    首先考察《郑笺》以比释兴的具体例证,如:  1、《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郑笺》释云:“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⑤⑧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浙

5、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上册,页276中、456、457。  2、《邶风.柏舟》:“NEF45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云:“兴者,喻仁人之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亦犹是也。”《十三经注疏》,上册,页296下。)  3、《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郑笺》云:“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兴戴妫将归,顾视其衣服。”(注:《十三经注疏》,上册,页298中。  4、《郑风.风雨》云:“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郑笺》云:“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注:《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45上。)  诸如此类释例在《郑笺》中比比皆是,《毛传》中的兴诗,在《郑笺》中常以“喻”

6、释之,“兴者喻”是常见的解释句式。由于“喻”在表现型态及义理上皆与“比”相通。故《郑笺》之“喻”包含了刘勰的“比义”和“比体”两种类型,例一、三属比体,例二、四属比义。下面对比义和比体稍作引申。  关于比义,刘勰云:  金锡以喻明德,NEF48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汗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⑤。  “金锡以喻明德”,见《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君子为本体,金、锡为喻体,此处以喻体的具象譬喻本体的抽象。本体抽象,谓君子之道德涵养;喻体具象,谓金、锡之精炼,《毛传》云:“金锡炼而精。”《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21中。)以金、锡之精

7、炼譬喻君子之道德。又如“席卷以方志固”,见《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毛传》云:“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郑笺》云:“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注:《十三经注疏》,上册,页296下-297上。)以石、席之坚、平喻己德之坚定。刘勰将这些归诸比义,并以“切象”名之。从本体的抽象性而言,“切象”之“象”并非外部之相,而有伦理或道德的暗示,如果只有事物外部上的相似,而无道德或伦理的支持,只是比体,不是比义。  关于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