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根雕培训教案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

ID:19798853

大小:50.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06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_第1页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_第2页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_第3页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_第4页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竹根雕中级工培训教材竹刻技法介绍竹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竹刻制品有扇骨、笔筒、文具、对联等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的精美工艺品。我国人民历来爱竹,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故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竹子是属于32君子型的植物,所以《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松号丈夫。所谓“高风亮节”是人格的修养直接取法乎竹的证明。因此我国历史上特多爱竹成癖

2、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苏东坡则宣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32我国竹刻起源很早,据〈礼记》记载,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的仪式上就要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文饰作用。竹刻在汉朝已有相当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实物不多,我们现在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竹刻工艺。现在,我们从很少的一些出土文物中还是可以对那时的情况进行一些想象和推断。比如,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竹勺柄,就表明当时的竹刻工艺的

3、水平已是相当高的,本来这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其上刻有很精美细致的宠纹,加以髹漆,便成为一件竹刻工艺品了。以后,专门制作的竹刻工艺品也出现了,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有一只非常精美的斑竹笔筒,他非常喜爱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裘钟”古而六朝时,齐高宗赐给明僧一件竹根如意,这表明当时己有一竹根雕的竹刻工艺和品种了。32宋代以后,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4、因为各种工艺必然互影交光,息息相通。至明中叶,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基础上致力发展,终于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使之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以后,便名手辈出,穷工殚巧,蔚为大观,成为雕刻史上我国特有的一朵艺苑奇葩。32明、清两代是竹刻发展的黄金时期。竹刻艺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产竹地区,比如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南和广东等地。在明代正德、嘉靖时期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嘉定(今属上海市)两大竹刻中心,而且行成了各种竹刻流派,名家辈出,空前繁荣。刻竹的方法有

5、很多种类,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竹雕留青工艺介绍留青简介:32苏东坡曾有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竹刻自古以来就为宫廷、文人雅士所珍藏秘玩。400年来,竹刻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多种多样,而留青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比浅雕更具有立体感。留青相对其他竹刻而得此名称,如圆雕、透雕、浮雕、浅雕等都是将竹子表皮青筠去掉再施加雕刻。留青则是直接在竹皮上进行艺术创作的技法,即留像子表层原有的青色,铲去花纹以外的青筠,露出竹肌为地,加工处理后

6、的竹青色浅,呈微黄,质地细润,竹肌色较深,质地为一丝丝纤维状,由于两者色质的差异,留青竹刻便展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犹如墨分五色的变化,达到了中国水墨画的整体效果,但又不是水墨画,概括地讲,高水准的留青就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的再创作。留青历史:留青竹刻传世最早的是唐代的“尺八”乐器,此乐器用三节竹茎制成,周身满雕花草、禽蝶,树木下四个仕女或执扇,或摘花,或弹琵琶,其服饰姿态各异,与当时之金银器同一意趣,但它的技法还比较单一,竹皮去留分明,故纹与地截然两色,留青上加以线刻,取法汉墓墓壁的刻法。32留青竹刻在唐

7、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代竹人辈出,专刻留青者为张宗略。其确切生卒年代几籍贯不详,其作品常署款“希黄”,其印为“宗略”、“张宗略印”。上海博物馆藏有张氏所作“南窗遐观图”诗筒,整件作品通过远山近坡、庭院树木、人物、屋舍营造了宁静淡雅的氛围。32张氏悉用留青之法,藉竹筠、竹肌色质之异,使笔划分明,工细如画,皮层之全留、多留、少留,深明深浅之变化,自成一家,实为留青技法的一大发展,但其作品精巧

8、有余而气韵不足,用刀以平铺直推为主,线条缺乏变化,层次的深浅变化较单一。32清初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寄寓扬州,与郑燮同时代人。是一位竹刻艺术家,名重于时。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留青“竹石菊花图”笔筒,画面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为主,右傍出菊一枝,茎端花朵有三,正反两朵盛开,一朵半开参差其间,菊花似恽南田之风格,叶片向背、正侧错落有致,叶茎的处理有阴有阳、富有变化。石之左背生小竹二竿,取势与菊花相迎,竹叶劲健,取宋画之法。画面左上采阴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