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

ID:19821735

大小:6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6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_第1页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_第2页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_第3页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_第4页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  Abstract:Crushsyndromedevelopsduetomusclecrushinjuryoftenfoundinpatientsextricatedfromprolongedpressionafterdisasters.Itleadstorhabdomyolysis,kidneyfailureandhypovolemicshock.Itisachallengeforsurgeonsbecauseitisregularlyassociatedeinsur

2、vivalsoftheearthquakehasbeenabigchallengetothenephrologists.Theprehensivetreatmentincludesfieldfirstaid,pensationoffluidandcountershock,infectionprevention,nephroprotection,maintenanceofodialysis(HD),fasciotomyandsystematicalimentotherapy.  Keye;renalfa

3、ilure  1挤压综合征相关概念  最早于1881年报导了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09年墨西拿地震及一战期间,Byyoglobin,Mb),于1941年提出“挤压综合征”的概念,又称Byara地震住院患者中有12%发生肾损害,其中74.6%需要透析,病死率为15.2%[1-3]。  CS是挤压伤典型的并发症,当伤处解除挤压后可能发生的,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高血磷、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ARF为主的症

4、候群。近年有学者倡用“挤压性ARF综合征”,还有针对ARF提出的新术语——急性肾损害(acutekidneyinjury,AKI)。有专家认为AKI比ARF更加敏感,认为其能更准确地反映疾病本质,建议在灾害挤压损伤中使用这一概念[4]。  2挤压伤、CS的原因  挤压伤和CS可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显示,RM导致ARF的发生率为20%~33%,约占ARF的5%~10%,其中创伤性原因约占30%~40%[5]。CS的主要原因有:(1)创伤:肌肉丰富部位受压或创伤,或血管损伤后缺血/再灌注,烧

5、伤组织水肿的同时无弹性焦痂限制筋膜间室容积,昏迷等情况下身体自压;(2)非创伤性RM:中毒、病毒、细菌感染、遗传性能量代谢相关酶缺乏、甲状腺机能减退、多发性肌炎等等代谢或免疫性疾病,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3)过量运动导致RM(力竭性RM):肌纤维收缩,循环量下降,细胞受损,代谢障碍,肌肉组织蓄热高温也增加代谢率和三磷酸腺苷(ATP)消耗,最终导致细胞崩解;(4)医源性因素:包扎固定、止血带及充气性抗休克裤应用不当、肌肉注射高渗液体、微波照射等。血管硬化剂、他汀类降脂药、咖啡因等亦可引起RM。  3挤压

6、伤、CS的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初步勾勒出了挤压伤及CS的发病过程(图1)。  3.1挤压伤后肌肉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四肢由于存在长骨、骨间膜、肌间隔等构成的筋膜腔,易发生挤压伤。肌肉缺血性损伤可分为始动和进展两个阶段:血供中断时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供恢复时代谢及细胞破坏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筋膜间隙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又加速血液成分渗出,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使动脉受压。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是缺血时间和筋膜间隙内压(intrapartmentpressure,I

7、CP)等因素。肌肉持续缺血6小时即会出现损伤,超过12小时则可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ICP则与组织循环明显相关,前臂和小腿后侧组织灌流停止的ICP临界值分别是8.5kPa(63.8mmHg)和4.7kPa(35.3mmHg)。此外,血压降低时,低于舒张压约2.7kPa(20.3mmHg)的ICP即可使组织血流中断。  图1挤压伤、CS的发病机制  当发生挤压伤后,创伤性失血和血管内成分渗出均可导致低血容量状态;肌肉破坏还可释放或刺激机体产生Mb、肌酸、肌酐、酸性代谢产物,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

8、、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素、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加之多种免疫细胞激活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3,6]。伤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显著升高,坏死组织释放大量凝血活酶,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内皮细胞损伤、酸中毒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机体出现微循环障碍,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当伤肢解除压力恢复血流后,除再灌注损伤外,还反而使有害因子大量入血,这也正是灾害事故中很多伤员被埋压时生命体征尚平稳,救出后反而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