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ID:19897555

大小:52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07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_第1页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_第2页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_第3页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_第4页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3对接焊接的构造和计算对接焊缝的焊件为了保证焊透常需做成坡口,故又叫坡口焊缝。对接焊缝的坡口形式有直线形(不切坡口)、半V形(单边V形)、全V形、双V形(X形)、U形、K形等等,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b)、(c)、(e)均可考虑在下面加垫板(g)。坡口形式和尺寸(间隙b、钝边p和坡口角等)的选择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根据板厚、施工条件(设备条件、采用手工焊或自动焊、焊件是否能翻身、选用的焊接参数等)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既要保证焊透,又要尽量减少焊缝金属和使施工方便。一、对接焊缝的构造要求1当焊件厚度很小(手工焊6mm,

2、埋弧焊l0mm)时,可用直边缝。对于一般厚度的焊件可采用具有斜坡口的单边V形或V形焊缝。斜坡口和根部间隙b共同组成一个焊条能够运转的施焊空闻,使焊缝易于焊透;钝边p有托住熔化金属的作用。对于较厚的焊件(t>20mm),则采用U形、K形和X形坡口。对于V形缝和U形缝需对焊缝根部进行补焊。2在对接焊缝的拼接处,当板宽或板厚不同时,为使截面和缓过渡以减小应力集中,应将板宽或板厚切成斜面,且坡口形式应根据较薄焊件厚度确定。试验证明,只要斜度不大于1/4,则其疲劳强度与等宽等厚的情况相差不大。故规范规定:当焊件的宽度不同或厚度在一侧相差4mm以上时

3、,应分别在宽度或厚度方向从一侧或两侧做成坡度不大于1:2.5的斜角,但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且需验算疲劳的结构,图中斜角坡度不应大于1:4。3在焊缝的起灭弧处,常会出现弧坑等缺陷,这些缺陷对承载力影响极大,故凡要求等强的对接焊缝施焊时应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常常简述为引弧板),焊后将它割除。当无法采用引弧(出)板施焊时,允许不设置引弧(出)板,此时可令焊缝计算长度等于实际长度减2t(此处t为较薄焊件厚度)。4二、对接焊缝的计算1.对接焊缝受轴心力作用式中N轴心拉力或压力;lw焊缝的计算长度。施焊时,焊缝两端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时,等于焊缝

4、的实际长度;无引弧板和引出板时,每条焊缝的计算长度等于实际长度减去2t;t在对接接头中连接件的较小厚度;在T形接头中为腹板厚度;对接焊缝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5由于三级焊缝的抗拉强度比母材低。故当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时,只有三级焊缝才需按上式进行抗拉强度验算。如果用直缝不能满足抗拉强度要求时,可采用如图(b)所示的斜对接焊缝。计算表明,焊缝与作用力N的夹角满足时,斜焊缝长度的增加能抵消抗拉强度的不足,可不再进行验算。62.对接焊缝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a)所示是对接接头受到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由于焊缝截面是矩形,正应力与剪应力

5、图形分别为三角形与抛物线形,其最大值应分别满足下列强度条件:(b)所示是工字形截面粱的对接焊缝接头,除应分别按上式验算最大正应力和剪应力外,对于同时受有较大正应力和较大剪应力的腹板与翼缘交接点处,还应按下式验算折算应力:7(a)矩形截面;(b)工字形截面当轴心力与弯矩、剪力共同作用时,焊缝的最大正应力应为轴心力和弯矩引起的应力之和,剪应力、折算应力仍按上式验算3.承受轴心力、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对接焊缝8【例1】验算两钢板的对接焊缝的强度。板宽为500mm,厚12mm,轴心拉力的设计值N=1100kN。钢材为Q235-B·F,手工焊,焊条

6、为E43型,三级焊缝,施焊时不用引弧板。【解】直缝连接其计算长度lw=500-2×12=476mm。焊缝正应力为:不满足要求,改用斜对接焊缝,取截割斜度为1.5:l,即θ=56°。斜缝计算长度lw=500/sin-2×12=579mm。故此时焊缝正应力为:9剪应力为:这就说明当时,焊缝强度能够保证,可不必计算。若不采用斜对接焊缝,可考虑加引弧板,这时直缝计算长度lw=500mm。焊缝正应力为:满足要求10【例2】计算工字形截面牛腿与钢柱连接的对接焊缝强度(图3-3-6)。F=550kN(设计值),偏心距e=300mm。钢材为Q235-B

7、·F,焊条为E43型,手工焊。三级焊缝。上、下翼缘加引弧板施焊。【解】因有引弧板,对接焊缝的计算截面与牛腿的截面相同,因而11V=F=550KN,M=Fe=550×0.3=165KN·m最大正应力为:最大剪应力为:12上翼缘和腹板交接处“l”点的正应力:剪应力:由于“1”点同时受有较大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故应验算折算应力:均满足要求。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