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ID:20007991

大小:8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_第1页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_第2页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_第3页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李锦秀(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安阳456300)【摘要】目的:观察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确诊的89例大肠息肉,总结分析病人临床表现、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的关系。结果:89例大肠息肉中,以左半结肠为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且息肉越大,恶变率也越高,非腺瘤性息肉均未见癌变。结论:腺瘤型息肉与大肠癌高度相关,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及时切除与活检,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关键词】大

2、肠息肉;内镜;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238-02大肠息肉为消化系统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是由大肠粘膜表面长出并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由于大肠息肉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以致等到许多病人肠道出血、发生癌变等并发症时始被发现。大量资料研宄显示,国内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为1.4%〜20.4%[1],并且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某些研究表明,大肠息肉被早期发现并被及时切除的病人较未被切除者肠癌患病率可显著降低88%〜90%与76%[2]。因此,提高对大肠息肉的认识,重视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与癌变因素等,

3、对减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木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89例大肠息肉病人的临床特点、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情况,以期为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治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人701例,发现大肠息肉89例,检出率为12.7%。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男女比1.2:1;年龄12〜82岁,平均50岁。1.2方法所有病人检查前均U服硫酸镁以清洁肠道。采用OlympusCF240l电子结肠镜与OLYMPUSPSD-30高频电发生器。对存

4、在息肉者,应记录息肉的数0、部位与大小,并观察表面与基蒂特点。对多发性总闪由近端到远端分次摘除。直径≤0.5cm息肉,使用活检钳钳取整个息肉后送病检;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治疗仪套切整个息肉后送病检;直径〉2cm的巨大息肉或疑似癌变者,转外科手术治疗,采取标本送病检。最后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息肉的形态、部位、人小及其病理类型加以总结分析。1.结果2.1临床表现89例大肠息肉病人,以便血为主者有50例,占56.2%,其余病人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便、便秘、腹部不适等。2.2息肉的大小、部位及形态单发息肉61例,多发息肉28例。左半结

5、肠62例(69.6%),其中直肠27例(30.3%>,乙状结肠20例(22.5%),降结肠15例(16.9%),然后依次为升结肠13例(14.6%),冋盲部9例(10.1%>,横结肠5例(5.6%)。直径<lcm的息肉92枚,1〜2cm的28枚,〉2cm的14枚;有蒂和亚蒂者112枚,无蒂22者枚。2.3病理类型腺瘤息肉99枚(73.9%),增生性息肉20枚(14.9%),炎性息肉15枚(11.2%)。腺瘤总肉中包括管状腺瘤60枚(60.6%),绒毛状腺瘤28例(28.3%),混合性腺瘤11例(11.1%)。2.4恶变情况总闪恶变6枚,均为腺瘤型

6、,其中绒毛状腺瘤4枚,恶变率为14.2%;直径〉lcm的2枚,恶变率为7.1%;直径〉2cm的2枚,恶变率为14.3%。1.讨论大肠息肉广义是指向大肠管内突出的所有隆起性病变,但临床上提及的息肉是指起源于黏膜上皮的局限性赘生物[3】。其中腺瘤性息肉占大多数,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常被称为癌前病变[4-5]。本文大肠总肉检出率为12.7%,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吻合[6】。II大量的研究资料己证实大肠息内主要位于左半结肠,本文息肉位于左半结肠者占69.6%。由于大肠息肉起病隐匿,通常无临床症状,多数是以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为主[7】,因其较轻和

7、不典型,易被病人忽视,待出现便血或人便带血后才就诊,本文便血病人占56.2%,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相符[8】。因此,凡不明原因的便血或存在消化道不适等症状者,均应及吋性肠镜检查,才能大大提高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依据病理学分类,人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与非腺瘤性。非腺瘤性息陶是指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与错构瘤性息肉等,演变为癌症的可能性较小,对于较小的非瘤性息肉可不处理。腺瘤性息肉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与混合性腺瘤,均可发生癌变,尤以绒毛状型腺瘤发生癌变的几率最高,故腺瘤性息肉一旦被发现,均应切除。本文发现腺瘤性息肉99例,占73.9%,进一•

8、步表明腺瘤为大肠息肉的主要类型,也是演变为癌的主要类型。Morson认为50%〜70%的腺瘤经10左右可逐渐转化为人肠癌,i绒毛状腺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