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

ID:20051885

大小:17.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_第1页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_第2页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_第3页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_第4页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内容提要: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经常出现执行标的物或被执行人的财产由第三人占有或第三人主张所有权的情况,这就涉及到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的运用问题。为正确把握实务中遇到的物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探讨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杨涛民事执行程序是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外,更要甄别被执行人为了逃避执行的恶意行为。为正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物权法》的内

2、在精神,剥开善意与恶意的伪装,平衡真实权利人和第三人的利益,不因我们理解的错误和判断的失衡,引来对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有失公正性的评判。因此有必要对民事执行程序中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对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确保执行活动顺利进行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善意取得的涵意及适用条件(一)善意取得的涵意。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如受让人取得该物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1]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协调财产

3、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在商品交换日益频繁的时代,为保证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以牺牲原所有权的利益为代价,确保善意受让人交易的安全。(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对于执行机构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提炼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要件,从《物权法》第106条可知,善意取得的适用条件为:1、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人未经处分权人(原权利人)授权或同意而以自己名义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物权行为。其具体包括以下2种情况:(1)处分权人本来就无处分财产的权利。如不动产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物

4、;如基于原所有人的意思而为他人占有的物,主要包括因租赁、借用、承揽、保管等合同而交付他方占有的动产。[2](2)处分权人虽有处分权,但处分权受到了限制。如所有人的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所有权人即成为无权处分人,因为依法查封的物品,不能成为交易对象。但应注意的是,所有权人在此种情形下所为的无权处分行为,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是查封和扣押具有公法上的效力使然。2、受让人通过有偿交易行为取得物权。该条件表明善意第三人需通过交易行为,并且是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才能取得物权。交易行为主要指通过买卖、互易、出资等具

5、有交易性质的法律行为,即当事人实施的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意思表示。那些通过先占、继承、遗赠等行为取得的财产,不能产生善意取得的效力。比如,被执行人甲为了逃避执行,将其所有财产赠与儿子,并办理了过户等手续。因善意取得是以有偿取得为前提,应以相应的财产或金钱支付给出让人。甲的儿子无偿取得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在有偿取得的前提下,合理的价格,也是衡量财产取得是否有善意的标准。财产转让一般应以市场对价为条件,违反这一规律的财产转让,就可以引起人们对该项交易是否是善意的合理怀疑。[3]beconsistentwi

6、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

7、ndingonbothends,eachcore3、第三人须为善意信赖登记。[4]作为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善意”的判断首当其冲,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善意的判断是执法的难点。从总体上分析,作为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善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为推定善意。由于这种善意是基于物权的真实拟制性而产生的,建立在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这种公示方式上。这种推定善意实际上是对一般交易情况的认同,即除了有反证证明第三人是恶意的情形之外,均被视为善意的交易者,其无需为这种善意负担举证责任,只有否定这种善意推定的人,才负担举证

8、证明物权受让人主观上为恶意的义务。因此,“不知”足以构成善意,至于不知的原因是否出于过失,在所不问。(2)为客观善意。这种推定善意的物质基础是不动产登记这个客观事实,由此,其也被称为“客观善意”,是为了与罗马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中的“主观善意”相区分。[5]与动产的受让人的不同的是,不动产的受让人除了需要了解登记簿的状况之外,无须承担额外的审查义务,当事人主观态度已不再是被关注的唯一焦点。因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使第三人善意的判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