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

ID:20052016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_第1页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_第2页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_第3页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_第4页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顾长卫的电影作者身份探析摘要:早在20世纪中叶,应对商业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兴盛,电影理论的兴起便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主要分析顾长卫导演的作品及其导演风格,从而对其电影的身份进行认证。  关键词:电影;电影;场面调度;二元对立  :J905:A:1005-5312(2011)35-0140-02  早在1943年,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便指出:“电影的价值于,信赖导演比信赖主演可靠得多”。1948年,法国导演阿斯—特吕克提出了他著名的主张“摄影机—自来水笔”,即主张电影摄影机的执掌者应如同执笔的那样自由而自如的书写。1964年特吕弗才明确提出了著称于世的“电影论”

2、。特吕弗认为“导演为自己的作品、作品序列赋予可以明辨的个人特征”,他甚至鼓励导演去发现和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签名”方式。①作为“摄而优则导”的顾长卫,国际和国内并没有明确给予电影的身份,本文力图用电影理论来分析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作品,探究其电影身份的可能性。  电影应呈现导演的个性化特征;倡导某种深刻的、对同一主题的深入发掘和复沓呈现,倡导导演追求属于自己的鲜明的风格特征。对于“摄而优则导”的顾长卫来说,其作品《孔雀》《立春》《最爱》都存在着最基本的主题的延续,在电影艺术特色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顾长卫电影主题的延续性  正如顾导所说,“我认为,《立春》是《孔雀》的延续”。在《孔雀》

3、影片的结尾,弟弟高卫强的旁白“父亲去世了,我恍惚记得,很快就是农历立春了”,就已经为《立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孔雀》展现的是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心理,《立春》是接着《孔雀》表现了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段历史时期。②而《最爱》则是表现的90年代市场经济繁荣下的人的不同命运和生存状态。三部作品都有最基本的主题的延续,即都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二元冲突,也都在表现人物命运的过程中对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命运展现了特有的悲悯气质和人文关怀。  (一)理想的正当与世俗的偏执  《孔雀》可以说是承载着经历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代人的理想和回忆。正如编剧李樯在解释影片定名

4、为《孔雀》的缘由:“其实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观赏,某个人的喜讯与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我们彼此都像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被人们观赏。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孔雀这种鸟好像是动物园里最具观赏性的,人一点也不次于它们,好比《孔雀》剧本里的那三个孩子。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③孔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记录和反应一个人的成长史,从坚持理想,到在现实世界中变得现实和世俗,再到对世俗厌倦,对现实无望,成为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这是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影响个人命运的最

5、完美的诠释。  《立春》讲述的是一群在包头热恋艺术的青年人的生存困境。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他们都是怀揣自己艺术梦想的青年,但在90年代追求物质和经济的时代,他们却显得那么的不协调,他们本是城市生活的生机和活力,但却在平庸、平凡、世俗的现实生活面前,理想遭遇挫败。《立春》所表现的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冲突更加突出,它所表现的对理想的坚持更加的彻底和深刻。  影片《最爱》取材于上世纪90年代一个封闭的艾滋病山村,影片的叙述主线展示了艾滋病人商琴琴和赵得意在生命末期刻骨铭心的爱情。虽然在世俗的眼中,赵得意和商琴琴的恋情是不道德的,但其对家概念的追求是正当的,正如两人所认同的“死了也是个伴”。可以说

6、赵得意和商琴琴的末路爱情既是一种赤裸的性欲望又是对美好的家概念的期待。影片结局虽然残忍,但却又给人以希望,对真爱的信仰、对家概念的重新定位和深思。  (二)尊重生命和尊重人生  顾长卫的三部影片都带有对大众命运关怀和悲悯的气质,《孔雀》和《立春》展现了俗世对理想的毁灭,却也展示了不同的人对待理想的态度,影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展示,既是对不同人物所代表的现实群体的尊重,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尊重。影片的结局都寄存着无限的希望,看似主旋律的结局,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人深思如何进行自己的人生,生命不仅需要他人的尊重,也需要自己的尊重。  (三)时代与个人命运、城市与乡村  《孔雀》可以说是蕴含着一代

7、人的记忆和曾经的理想,尤其是对于经历过文革的第五代电影人来说,《孔雀》是个人对集体记忆追寻的隐喻。《立春》是《孔雀》主题上的延续,也是时代上的延续。《立春》所展示的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一时代的艺术青年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尴尬境地。这一时代的人们刚从计划经济的单调、管束之中解放出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刚从那种单一、枯燥的生活之中解放出来,对于新生的艺术世界还比较陌生,还更加注重生活的物质因素。《最爱》的取材是设定于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