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ID:20089883

大小:7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极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教

2、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一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二

3、、考纲再现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三、考试题型1、对词语的理解2、对句意的把握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四、选文特点1.选文时代感强(1)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

4、,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1)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木发展的前沿成果。1.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①文章的概念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3•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1)分清文章出现的概

5、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2)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五.解题方法探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1.读读原文。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⑴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

6、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兔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3.找——找原文。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4.比比文题。把文

7、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专题演练2015年全国卷论述类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古车刘汉杰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

8、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骑、一衡、两扼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