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ID:20184890

大小:56.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第1页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第2页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第3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陈慧荣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而其德育思想更是宝贵的经验。木文从孔子德育思想的德育地位、德育内容、德育手段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下德育、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实际,解读其现实价值。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实价值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更是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现的今天,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越来越不可小觑;而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今

2、H亦很有借鉴价值,值得人们继续研宄以为今用。一、孔子的德育思想1.德育的内容孔子的德育内容是以“仁德”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庞大的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仁德是孔子要求学生培养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含了人应该具备的所有美德,具体来说,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孝悌。孔子认为孝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2)爱人。爱人是“仁德”的核心。孔子强调要“泛爱众”,这打破了宗族的界限和贵贱的等级。在当时

3、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将爱人放在爱物之上,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存权利,是极为可贵的。(3)复礼。复礼是“仁德”的表现。孔子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木,做人必须知礼、执礼、达礼,要求学生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4)忠恕。在孔子看来,忠恕是行仁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尽力帮助别人去做,此所谓“忠”;二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此所谓“恕”。2.德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鼓励学生立志、言志,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求学生义无

4、反顾地去追求仁,并“志于仁”。(2)安仁乐道。孔子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发生由“知之”到“好之”然后“乐之”的转变。这使得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3)克己内省。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德育方法上是主张“克己”的,强调“约之以礼”,提倡“自省”,要人们在“内省”上下功夫。孔子的学生曾参把孔子这套德育方法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4)改过迁善。即在分辨善恶的基础上,将正确的道德信念付之于行动。他

5、认为不仅要多学>」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要常以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警示自己。他常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引导和激励学生,告诫学生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5)言行一致。孔子把“行”放在里要地位,认为“行”比“言”更为重要,道德信条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有效的,并在这个基础上概括出了言行一致的德育原则。(6)因材施教。孔子在答复别人“问仁”、“问孝”吋,常常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冋答。这种针对不冋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奋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二、孔子

6、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1.对于当今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当前的教育中,过分重视智育,德育的地位不断下降、德育的吋间被侵占和忽视的状况己经几乎是所奋中小学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大力推进以德治国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孔子育德为先理念对进一步加大德育投资和首先应该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尤有启发意义。2.对于当下社会建设的辅助意义。新吋期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继承发展。孔子的德育内容中很多方面便提供了借鉴:孝悌的思想奋利于家庭的和谐,而爱人的思想则奋利于协调

7、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诚的观点有助于构建诚信社会,协调市场经济下的主体关系;中庸的思想也可一定程度上使人在集体之中寻求和谐,并让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如果能很好地继承孔子的德育思想,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强,使人加以思考实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有利的。1.对于自身修养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们由于节奏过快等原因,使得自我的心理状态也不是非常健康。而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的观点的确可以让人感受颇多,而其内省、改过等德育方法更是有利于

8、人们重新领悟生活、重新反思自己,在一种反思与修正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谋求社会与自我的结合的角色状态。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历史遗留的珍贵遗产,是先人教育经验的结晶,在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向西方学,其至到了冇些偏执的搬抄,是吋间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历史经验,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使中国的德育中国化,使德育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至于脱节。参考文献[1】曲铁化中国教育发展史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o[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作者简介:陈慧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