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

ID:20217124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_第1页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_第2页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_第3页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_第4页
资源描述: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导管埋深调整:灌注桩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导管故障,在这些故障中其诱因较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导管埋深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应当注意对灌注导管的质量控制和导管埋深的调整。关键词:导管故障防止埋深调整一、混凝土灌注桩导管故障原因1、刚开始灌注的时候,导管在距离钻孔底部较近的时候,颠管的时就会出现导管口进入到底部沉渣中的情况,因此出现导管的堵塞。2、导管内的混凝土出现空气阻隔,这样也会造成导管的堵塞。3、在灌注的过程中因为导管的破裂而造成浇注的导管的堵塞,这主要的原因是导管

2、的强度过小,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上下移动导管的过程中过于剧烈。4、埋管的情况,导管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法上下移动,这样的情况就是埋管,其主要的原因是导管的埋深出现误差,导致导管外壁的混凝土出现初凝,让导管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从而导致了导管无法拔出,或者因为前面的原因导管断裂。5、导管拔出,这样的情况是在灌注的过程中因为对混凝土浇注的高度和导管埋入的深度计算失准造成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操作过于剧烈而造成的向上的拔出力过大、过猛而造成的。二、导管故障的预防在施工的过程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对导管的故

3、障进行预防,1)在最初的灌注时,首先对灌注的桩孔进行探测,保证其底部的沉渣小于1/4桩径,另外控制导管距离底部为500mm左右,且不要颠管。2)为了避免导管中出现空气间隔,在刚开始的灌注中应当保持混凝土的连续性灌注。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的连续缓慢的进行给料,而且配合导管的上移速度,不要过急。在拆卸导管的时候尽量让导管内的混凝土面接近料斗,距离不宜过大。3)为了避免导管的裂缝,在选择导管材料的时候应当着重检查导管壁的厚度,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管壁变薄的应当及时的更换。另外,新制的导管的时候使用的钢板不应

4、当小于3mm,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易损的部位要重点监控,及时更换。还有,在颠管的时候也不要用力过大。4)针对埋管的情况,应当注意的是对埋深的控制,不要超过最高限度的6m范围,在导管的上端最好设置振捣装置,在灌注的过程中进行人为的导管的震动或者抖动,让导管周围初凝的混凝土及时脱离。另外针对断管的情况,处理利用前面的预防措施外,还应当检查接口处的螺栓是否安装到位,牢固。同时在导管提升的过程中对提升的过程进行监督,保证稳定匀速,避免急提。5)针对卡管,一般可以采用长杆对管内的混凝土进行冲捣,同时利用设备进

5、行导管的抖动,还可以像预防埋管一样进行人工的定时振捣。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就必须将导管拔出,进行清理然后再进行灌注。三、灌注桩施工导管埋深的调整导管故障中的一些问题如,埋管、导管拔出、导管堵塞等,在其诱因当中都涉及到了导管埋深的不合理导致而导致的故障的扩大。所以在克服故障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解决对导管埋深的调整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先行计算导管插入深度。其计算方法如下:利用的公式为L=l+h1+h2+△;公式中的各项的含义为:L-导管的埋深;l-为利用绳子进行测量的孔口到孔底沉渣的底部高度;h1-孔底沉

6、渣的厚度,一般计小数点后0.5m;h2-浮浆的厚度,其计算可以按照1.0m计算;△-富余系数,一般可以按照0.1m计算。按照测绳测量的l一般为孔口到管内混凝土浮浆的高度,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为了安全的需要,因此公式中将管底泥浆沉渣的厚度考虑在内。在连续管制的过程中导管底部的沉渣不会很厚,因此通过测绳也可以粗略的测出沉渣的厚度h1。另外,在实施灌注的过程中还可以按照规范进行埋深的调整,具体的规定为:1)导管的内径为200mm,孔径为600-1200mm的时候,初灌埋深为1.2-2m,连续灌注的时候埋深应

7、符合:正常灌注为3-4m,最小的埋深为1.5-2.0m,而灌注到桩顶是埋深为0.8-1.2m。2)导管内径230-255mm的时候,孔径范围为800-1800mm,初灌埋深应在1.0-1.5m,连续灌注:正常灌注为2.5-3.5m,最小为1.5-2.0m,至顶部是调整为1.0-1.2m;3)导管内径为300mm,是其适应的孔径为1500mm以上,初灌的埋深为0.8-1.2m,连续灌注:正常灌注应为2.0-3.0m,最小应满足1.2-1.5m,至顶部是调整为1.0-1.2m。这样的取值范围可以帮助施工

8、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埋深调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