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及提高课效

全员参及提高课效

ID:20279200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2

全员参及提高课效_第1页
全员参及提高课效_第2页
全员参及提高课效_第3页
资源描述:

《全员参及提高课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员参与提高课效发表时间:2005-7-2915:42:53点击:480次鹤山市第二中学  黄焕文      各科都在进行教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学生疲于应付会考、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呢?       一、 激发

2、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好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

3、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

4、: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在教学中,我由“揠苗肋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

5、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锡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我称之为“糖衣片”的式的教学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说教式的教学积弊。我在讲“发达资本主

6、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先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挂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又挂出第二幅题为“大吃大喝”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有关“面临新的挑战”的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兴趣盎然。      二、 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而这种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由此而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闭

7、锁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已。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要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其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惧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

8、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时,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生质疑,师质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