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ID:20291264

大小:6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11

《师说》教案_第1页
《师说》教案_第2页
《师说》教案_第3页
《师说》教案_第4页
《师说》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

2、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四、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五、教学工具:板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荀子的《劝学》,荀子在文章中给我们明确了学

3、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问,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素质。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者从师而学,还是其他?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只有从师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的一篇提倡从师的文章-----《师说》。<二>题目解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有点类似今天的“杂谈”。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于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

4、的道理”。《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具有进步的意义。<三>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因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常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等职。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澈、曾巩、王

5、安石)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

6、,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四>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学于师的风气依然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同时也反对、嘲笑别人从师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韩愈不顾世俗,“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千古佳作。在文章中,作者借送学生李蟠来抨击

7、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五>整体感知课文1、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字音2、全班齐读,形成整体感觉3、抽男女学生个一人,对比阅读,并纠正字音<六>文本研读1、翻译第一段:(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者……也:表示判断。译: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为“

8、师”下定义。作者推尊儒学,他所说的道,就是儒家思想;业是指儒家的经典。在佛教盛行的唐代,这种观点具有进步意义。】(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而:连词,表假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